杨顺的尘埃落定,如同搬开了压在陈恪心头的一块巨石。
九边军心,总算有了一个交代。
然而,关于此战功臣的封赏,尤其是他和常钰的,却在精舍议功时被嘉靖帝有意无意地搁置了。
陈恪对此并不意外,甚至隐隐松了口气。
功高震主,赏无可赏,自古便是悬在功臣头顶的利剑。
他深知自己此番力挽狂澜,功劳太大,若再骤然加官进爵,封侯拜相,恐怕非福是祸。
嘉靖帝的“暂时搁置”,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或者说,是帝王心术下的权衡。
然而,嘉靖帝的“理政效率”远超陈恪想象。
几乎就在杨顺被下狱抄家的第二天,一道中旨便如疾风般传遍了京城——册封常钰为“新军总兵”!
消息传来,靖海伯府内,陈恪捏着那份邸报,眉头微蹙。
“新军总兵?”他低声重复着这个耐人寻味的头衔。
“伯爷,”一旁的赵诚适时递上他探听来的详情,“据兵部职方司的消息,此‘总兵’非彼‘总兵。虽与九边重镇总兵官同阶,然……圣意深重。”
陈恪眼中精光一闪:“说下去。”
“圣旨言明,常总兵不仅统领现有苏州新军,更有权……从各地卫所、乃至民间,招募精壮,扩充新军!兵额、粮饷、军械,皆由兵部、户部优先拨付,圣上亲批!”赵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伯爷,这意味着……”
“这意味着,陛下要将这支在通州旷野证明了自己足以硬撼鞑靼铁骑的‘国之利刃’,彻底握在手中,并……将其磨砺得更锋利!”陈恪接口道,语气复杂,“而握刀之人,便是常钰!”
他瞬间明白了嘉靖帝的用意。
苏州新军此战锋芒毕露,其火器战法、严明纪律、坚韧意志,足以让任何知兵之人眼热心跳,更让深居西苑的嘉靖帝看到了掌控一支真正“王师”的希望。
这支军队,不再是陈恪的“私兵”,而是被嘉靖帝正式收编、并寄予厚望的“天子亲军”雏形!
常钰这个“新军总兵”,位阶虽与边镇总兵平齐,但其执掌的,是未来大明最精锐、最具潜力的武装力量!其地位之重,远超寻常总兵!
怀远侯府,瞬间沸腾了!
常钰晋升“新军总兵”,执掌国之重器!这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勋贵圈子里激起滔天巨浪。
怀远侯常远志,这位素来低调、只领闲职逍遥度日的侯爷,此刻红光满面,腰杆挺得笔直,仿佛年轻了十岁。
常远山这位锦衣卫同知,脸上虽依旧沉稳,但眼中闪烁的精光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怀远侯府,这个沉寂了数代、几乎被边缘化的勋贵门第,竟因一个“侯府女婿”,迎来了中兴之象!
振兴祖上开国功勋的荣光,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而这一切的源头,皆系于一人——靖海伯陈恪!
若非陈恪在苏州练兵,打下根基;若非陈恪力挽狂澜,将常钰置于关键战场;若非陈恪运筹帷幄,让新军一战成名……常钰焉能有此际遇?怀远侯府焉能重获圣眷,显赫至此?
一时间,勋贵圈中羡慕、嫉妒、眼红、巴结……种种情绪交织。
所有人都明白,怀远侯府这只“凤凰”,是攀上了陈恪这棵参天大树才得以涅盘重生!
怀远侯府为庆祝常钰晋升,大摆筵席,广邀亲朋故旧、勋贵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