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沦为傀儡之局,根源确在大明自身。
自太祖高皇帝钦定“十五不征之国”,将琉球、朝鲜、安南等屏藩列为“不伐之地”起,便定下了天朝上国以德服人、怀柔远人,而非以武力开拓海疆、直接控制的基调。
当时或为彰显仁义,或觉海外蛮荒之地取之无利,守之耗损,此策固有其时代背景。
然此“一步慢”,在后续百年海疆风云变幻中,终成“步步慢”之困局。
朝廷对海外据点的战略价值认知不足,投入与控制力持续弱化,终使琉球此等战略要冲,渐为强邻所觊觎并实际掌控。
此刻,萨摩藩实际控制的琉球属岛之一,一处隐蔽的海湾内,气氛肃杀,与首里城表面的繁华市井截然不同。
灼热的阳光下,咸腥的海风卷过沙滩,却吹不散空气中浓烈的火药味与一种近乎凝固的紧张感。
数百名精壮倭人,剃着传统的月代头,身着简易阵羽织或胴丸,排成整齐的队列,动作划一地进行着火绳枪的装填、瞄准、击发训练。
“嘿!”、“哈!”的短促口令声与火铳铳击发后的轰鸣、白烟交织在一起,秩序井然,显是经年累月严格操练的结果。
他们绝非寻常临时纠集、只为劫掠财货的倭寇浪人。
观其眼神之凶悍沉静,动作之熟练精准,以及身上那股子洗练过的、属于职业军人的肃杀之气,便可知其身份——他们是九州强藩萨摩、以及与之联合的肥前、肥后等大名麾下,最为核心宝贵的战力:武士阶层。
尤其是其中熟练操作火绳枪者,更是武士中的佼佼者,需经长期训练,耗费大量钱粮弹药方能养成,是大名们压箱底的力量,平日绝少轻动。
如今,他们却被大规模、成建制地部署于此,其意图之深远,已远超寻常寇边掠掠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