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那张用日军传单背面书写的实验笔记,在紫外线与红外光谱的双重照射下,显现出隐藏的荧光标记与热敏痕迹:"菌丝培养第7天,终于出现放射状白霉。但陶罐密封不严,杂菌污染率超80%。改用竹筒套油纸,效果待验证"。
文字间隙,还残留着被岁月侵蚀的微小菌丝体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半个世纪前的生命形态。
"11月10日,阴。
营地里有人扔了发霉的橘子,我几乎是扑过去抢回来的。
周卫国以为我疯了,拦着喊:'司令!那玩意儿吃了要死人!'我扯开他的手,冲进临时实验室——三个装满橘子皮的陶罐正在发酵,菌丝像白色蛛网铺满罐口。
陶罐旁散落着用日军饭盒改造的简易蒸馏器,铜管接口处还缠着破布条防止漏气。
实验室的墙壁上,用木炭歪歪扭扭地写着'青霉素提纯步骤',每个字都被反复描粗。"
王淑珍颤抖着启动三维断层扫描仪,将日记中手绘的微生物培养示意图转化为立体模型。
幕布上,那个用竹筒、油纸和陶罐搭建的简陋培养系统缓缓旋转,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还原。
旁边的备注经AI图像修复与化学分析后完整呈现:"发现菌丝分泌物可抑制葡萄球菌,推测含抗菌成分。尝试用井水稀释、煮沸浓缩,失败5次导致样本全毁;第6次改用陶罐悬空蒸馏,收集冷凝液时发现温度控制在60℃效果最佳。但pH值无法测量,只能通过尝味道判断酸碱——赵刚的舌头被腐蚀脱皮"。
"这是人类对抗生素研究的原始启蒙!"王淑珍的声音带着哭腔,"他们在没有pH试纸、离心机的条件下,仅凭直觉和毅力,完成了现代实验室需要百万级设备才能实现的突破!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们建立了完整的试错体系——看这个!"
她调出日记中夹着的另一张草纸,上面画满了不同形状的陶罐与蒸馏装置,"这是第23种蒸馏方案,他们甚至考虑到了冷凝管的倾斜角度对提纯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