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卖声传入耳中,难升米仔细打量着那些货物。皮毛、药材、山货、布匹、铁器……琳琅满目,许多东西他叫不出名字。店铺的幌子迎风招展,酒肆里飘出饭菜的香气,铁匠铺传来叮叮当当富有节奏的敲击声。
“大人,这……这比我们上次来时,要繁华太多了。”副使忍不住惊叹,眼睛几乎不够用。他记得十年前,襄平城虽然也算边陲大城,但绝无今日这般摩肩接踵、百业兴旺的景象。
难升米没有立即回答。他的内心正经历着巨大的冲击。作为邪马台国的重臣,他深知治理之艰难。倭国诸岛,部落林立,女王卑弥呼虽拥有权威,但要调和各方,使百姓安定,已属不易。而眼前这片土地,在记忆中是北方苦寒的边郡,如今却在北汉国的治理下,展现出如此勃勃生机。这不仅仅是物产的丰饶,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秩序与安定感。
“你看那些百姓,”难升米低声对副使说,目光落在路边一个正在购买农具的老农身上,“他们的眼神是安稳的,他们知道明日的粮食在哪里,知道手中的铜钱能换来所需。这便是‘安居乐业’了。我国……何时能让子民也拥有这样的眼神?”
他的思绪飘回了遥远的邪马台国。那里有蔚蓝的大海,有秀美的山川,但更多的是崎岖的山路和贫瘠的土地。部民们辛勤劳作,收获却常常难以果腹。一次海啸,一场风暴,就可能让一个村落陷入绝境。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更加坚韧,也更加……困苦。
队伍终于来到了太守府邸。府邸虽不似中原王府那般雕梁画栋,却也威严整肃,门前的卫兵甲胄鲜明,站得笔直,眼神锐利而警惕,自有一股北地特有的雄浑气势。
通传之后不久,一名文官快步走出,对着难升米躬身施礼,语气温和却又不失分寸:“尊使远来辛苦,太守大人已在堂上相候,请随我来。”
难升米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带着属官,跟随引路者步入府门。
穿过几重庭院,来到正堂。只见一人身着官服,面带笑容地站在堂前阶下。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温和中透着精明,正是辽东太守公孙恭。
“难升米大人,一别十年,风采依旧啊!”公孙恭未等难升米行礼,便抢先一步,热情地拱手笑道,言语亲切,如同会见一位老朋友。
难升米心中一动,连忙深深一揖,用略显生硬但颇为流利的汉语回应道:“公孙太守,久违了!劳烦太守亲迎,外臣愧不敢当。太守治理有方,今日再见辽东,景象焕然一新,实在令人惊叹!”
这是他的真心话。面对这片土地的实际治理者,他由衷地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