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丘在东方,因巴蛇而得名。巴蛇是《山海经》最大的蛇:它能吞下大象,过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头,君子吃了巴蛇的肉,能不得心腹之病。巴蛇的颜色有青、黄、红、黑四种,也有说它是黑蛇青头,住在犀牛的西边。“巴蛇食象”的记载,看似荒诞,实则反映先民对“蛇”的敬畏:蛇能蜕皮,被视作“重生”的象征;巴蛇能吞象,被视作“力量”的象征。后世“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便源于此——先民借巴蛇的“巨贪”,警示世人莫要贪得无厌。
15. 余峨山:玄龟负文,洛书之兆
《东山经·东次二经》载:“又南三百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余峨山多梓楠树,山下多荆棘,杂余水向东流入黄水。山中的犰狳像兔子,却有鸟的嘴、猫头鹰的眼睛、蛇的尾巴,见人就装死,叫声是“犰狳”,它出现的地方,蝗虫会成灾——这是先民对“虫害”的兆示。山中的鵸鵌鸟像乌鸦,却有三个头、六条尾巴,还喜欢笑,吃了它的肉能让人不生厌心,还能抵御凶邪。这般“三首六尾”的形象,或许是先民对“多能”的想象:三个头能看八方,六条尾能避灾祸,是对“安全”的寄托。
(五)中山经:中央的沃土与人文
中央属土,是先民聚居之地,故《中山经》多“人文之山”,有掌管生育的女神,有象征君子的异兽。
16. 青要山:武罗女神,司掌生育
《中山经·中次三经》云:“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南望渚丘。有鸟焉,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名曰鹈鹕,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青要山是天帝的“秘密都城”,北望黄河曲折,南望水中渚丘,是块风水宝地。山中的鹈鹕鸟像野鸭,青色的身体、红色的眼睛和尾巴,吃了它的肉能让人容易生小孩——这是先民对“生育”的期盼。山中的荀草像兰草,方茎黄华赤实,根像藁本,吃了能让人容貌变美。更重要的是,青要山有女神武罗居住,她“人面豹文,小要(腰)白齿,穿耳以鐻”,掌管人间生育。先民将“生育”与女神、仙草、灵鸟联系,是因为中央之地是族群繁衍的核心,青要山便是他们心中的“生育圣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7. 敖岸山:夫诸兆水,灾异之警
《中山经·中次三经》载:“又东十里,曰敖岸之山,其阳多?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敖岸山山南多?琈玉(一种彩色美玉),山北多赭石和黄金,山中的夫诸是“大水”的兆示。它长得像白鹿,却有四只角,模样温顺,只要它出现,城邑就会发大水。先民为何将“大水”与白鹿联系?或许是因为白鹿常栖于水边,先民见白鹿出没后多有洪水,便将其视作“水神的使者”。夫诸的“温顺外形”与“灾异兆示”形成反差,恰是先民对“自然无常”的认知:看似无害的事物,或许藏着危险。
18. 雎山:蛟龙藏渊,水神之形
《中山经·中次九经》云:“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雎山,江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有兽焉,其状如鼍而有角,其音如钟磬,名曰蛟,见则其邑大水。”
雎山是江水的发源地,东南流入长江,水中多丹砂(像粟米)和文鱼(有花纹的鱼)。山中的蛟龙,是《山海经》的“水神之形”:它长得像扬子鳄,却有角,叫声像钟磬,只要它出现,城邑就会发大水。蛟龙与夫诸不同,它的“角”和“钟磬音”显露出“神性”——后世蛟龙成为“水神”的象征,能兴云布雨,既会带来洪水,也能滋润万物。先民对蛟龙的记载,藏着对“水”的复杂情感:既畏惧洪水之害,又依赖水之滋养。
第二卷:《海经》——海外奇国,远方异俗
《海经》凡八篇,分“海外四经”(南、西、北、东)与“海内四经”(南、西、北、东),记“中国”之外的诸国、诸族。这些国家的人,或一臂三目,或无首无启,或食气不死——看似荒诞,实则是先民对“异族”的想象:他们将远方部族的特殊习俗(如纹身、猎头)、特殊环境(如寒冷、湿热),转化为“身体异状”,构建出一个“多元”的世界图景。
(一)海外南经:南方的温热之国
南方温热,故海外南经的国家多与“火”“鸟”相关,有结匈国、羽民国,充满“灵动”之气。
19. 结匈国:胸有凸起,部族之征
《海外南经》载:“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结匈国在海外南方的西南角,这里的人“结匈”——即胸部有凸起的肿块,或说胸部肌肉隆起。为何会有这样的记载?或许是先民见到南方某部族的人,因常年狩猎、劳作,胸部肌肉发达,或有纹身(形似凸起),便将其描述为“结匈”。这并非“畸形”,而是先民对“异族体征”的客观记录,藏着对远方部族的好奇。
20. 羽民国:身生羽毛,能飞不远
《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羽民国在结匈国东南,这里的人长着长脑袋,身上长着羽毛,能像鸟一样飞,却飞不远。也有说羽民国在比翼鸟东南,人有长长的脸颊。先民为何会想象“身生羽毛”的人?或许是因为南方多鸟,先民见鸟儿展翅高飞,便希望人也能像鸟一样“超越大地”,羽民国便是这种愿望的投射;也可能是见到南方部族的人穿羽毛做的衣服,远看像“身生羽毛”,便有了这般记载。
21. 讙头国:人面鸟喙,鸟族之裔
《海外南经》载:“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讙头国在羽民国南方,这里的人长着人的脸、鸟的嘴,身上有翅膀,擅长捕鱼。也有说讙头国在毕方鸟(一种火鸟)东边,又叫讙朱国。讙头国的人“人面鸟喙”,显然是“鸟图腾”部族的写照——先民认为,某部族若以鸟为图腾,便会有“鸟的特征”。他们捕鱼的场景,也暗示这是一个靠水而生的部族,与南方多水的环境相符。
22. 毕方鸟:一足火鸟,火灾之兆
《海外南经》云:“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毕方鸟在讙头国东边,青水西边,是《山海经》着名的“火鸟”:它长着人的脸,只有一只脚。毕方鸟是“火灾”的兆示——据《山海经·西山经》载,毕方鸟“见则其邑有讹火”(即怪火)。先民为何将“火灾”与“一足鸟”联系?或许是因为毕方鸟常栖息在枯木上,枯木易起火,先民见毕方鸟出现后多有火灾,便将其视作“火之使者”。“一足”的形象,或许是为了突出它的“独特性”,让“火灾兆示”更易识别。
(二)海外西经:西方的日落之国
西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故海外西经的国家多与“黄昏”“神秘”相关,有奇肱国、女子国,藏着先民对“极限”的想象。
23. 奇肱国:一臂三目,巧匠之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海外西经》载:“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奇肱国在海外西方的北边,这里的人只有一条胳膊、三只眼睛——三只眼睛“有阴有阳”,即一只眼管白天,一只眼管黑夜,一只眼管吉凶。他们乘坐“文马”(身上有花纹的马)出行,身边常有两头、赤黄色的鸟相伴。奇肱国最着名的是“巧匠”之名:据《穆天子传》载,奇肱国人能造“飞车”,靠风力驱动,可日行千里。先民为何将“巧匠”与“一臂三目”联系?或许是因为“一臂”更显专注(专注于手工),“三目”更显聪慧(能看清细节),是对“技艺超群”的具象化。
24. 女子国:无男而孕,生育之谜
《海外西经》云:“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
女子国在巫咸国(巫师聚居的国家)北边,这里只有女子居住,被水环绕。也有说女子国的人住在一个门里。女子国的人如何繁衍?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她们“浴于黄水,孕而生女”——只要在黄水中洗澡,就能怀孕,生下的都是女孩。这显然是先民对“生育”的好奇与想象:他们无法理解女子独自生育的现象(或许是见到母系氏族,女子为尊,男子不常居),便将其描述为“无男而孕”,藏着对“母系社会”的模糊记忆。
25. 巫咸国:巫师聚居,通神之能
《海外西经》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巫咸国在女丑国(有女巫的国家)北边,这里的巫师右手握青蛇,左手握赤蛇,住在登葆山上——这座山是巫师们上下天地的“天梯”。巫咸国的巫师“能通神”,可向上天祈求风雨,为人间占卜吉凶。先民相信,蛇是“通神”的媒介(蛇能蜕皮,象征“重生”;蛇能入地,象征“通阴”),故巫师握蛇,是为了“借蛇通神”。巫咸国的记载,反映了上古“巫术文化”的盛行,是先民对“人神沟通”的向往。
26. 女丑国:女巫曝日,求雨之祭
《海外西经》云:“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国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女丑国在丈夫国(全是男子的国家)北边,这里有“女丑之尸”——一位女巫被十个太阳晒死。她死时用右手遮着脸,十个太阳在天上,她躺在山上。这其实是上古的“求雨祭”:当天下大旱时,巫师会装扮成“女丑”,躺在太阳下暴晒,向上天祈求降雨;若降雨不成,“女丑”便会被晒死,视作“献给上天的祭品”。先民将这一祭祀场景记录下来,便成了“女丑之尸”的记载,藏着对“自然崇拜”的虔诚。
(三)海外北经:北方的苦寒之国
北方苦寒,故海外北经的国家多与“寒冷”“生死”相关,有无启国、烛龙,充满“神秘”色彩。
27. 无启国:死而更生,生死循环
《海外北经》载:“无启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启。”
无启国在长股国(人腿很长的国家)东边,这里的人“无启”——即没有后代,却能“死而更生”。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无启国人“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复更生”:死了就埋在地下,心脏不会腐烂,过一百二十年就能复活。这是先民对“生死循环”的想象:他们希望生命不会终结,便创造出“无启国”,让“死亡”成为“重生”的前奏,藏着对“永生”的渴望。
28. 烛龙:人面蛇身,昼夜之主
《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烛龙(又称烛阴)是钟山的神,住在无?国东边,是《山海经》最强大的神只之一。它长着人的脸、蛇的身体,全身红色,身长千里。它的眼睛一睁,天下就成了白天;眼睛一闭,天下就成了黑夜;一吹气,天下就成了冬天;一呼气,天下就成了夏天;不喝水、不吃东西、不呼吸,一呼吸就成了风。烛龙的形象,其实是先民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解释:他们无法理解自然规律,便创造出一位“掌控自然”的神,让复杂的自然现象有了简单的“主宰者”。
29. 丈夫国:男子聚居,勇武之邦
《海外北经》载:“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食兽,好畜狗,有五谷,衣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