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9章 九品初定冠带序,十二转启丹书勋

赵斌以武立国,耳力敏锐,又高坐御阶,早将那话听了个真切,当下伸手指向那人,笑斥道:“牛皋,你这厮又在下面嘀咕什么?有话便出班奏来!”

牛皋被赵斌一唤,吓得一个激灵,赶忙迈步出列,挠了挠头讪讪道:“那个…斌…呃,陛下,这官制一定,末将满耳朵只听‘大夫’‘大夫’的,就想着日后咱们军中弟兄该怎么称呼?少保、太保倒也顺耳,可这‘大夫’二字,咱们总不能互相喊‘某大夫’吧?您说这‘牛大夫’……它也不中听啊!”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哄堂大笑。赵斌也抬手笑点着他:“你这黑厮,前次大朝莫非睡过去了不成?设立枢密院时,朕早已明言,我大宋今后走的是文武并重之路。文官既有阶,武官自然也有品,满朝将领,就数你性子最急!”

说罢,赵斌转看向赵忠,吩咐道:“赵忠,文官之制便如此。再念武将阶品!”

赵忠闻言,含笑躬身,将文官圣旨仔细收拢入袖,随即请出另一卷专述武官制度的黄绫诏书。只因这九品二十九阶之制浩繁庞杂,每一品级又须对应俸银、衣冠、仪制、宅第等诸般待遇,一道圣旨实难尽载。他手中所持,不过列其纲领、定其大要;至于各阶细目、施行细则,皆已编纂成册,存于政务院及吏部案阁,待朝会后逐级颁行。

小主,

赵忠肃立于御阶之侧,展卷朗声宣读。

“朕绍承鸿业,统理万机,稽古设官,因时立制。仰惟祖宗之朝,官、职、差遣,各有分属。今四院两司之制既行,权责攸叙,宜详品秩,以定禄秩之序。”

“自今以后,我朝文武并重,各成体系。武官寄禄之阶,亦依九品二十九阶而定,以明尊卑、定俸禄、辨章服、制仪舍。其具体品阶如下。”

“武阶:正一品为天策上将军;从一品为骠骑上将军。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曰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为云麾将军,从三品为忠武将军。正四品上为壮武将军,正四品下为宣威将军;从四品上为明威将军,从四品下为定远将军。正五品为宁远将军;从五品上为游击将军,从五品下为游骑将军。其下依次为诸校尉,自昭武校尉至陪戎副尉,各有差次。凡禄俸、衣冠、仪制、舍第,悉依本品。其差遣职事,由兵部类聚注拟,别给告身。”

牛皋闻言咧嘴一笑:“嘿嘿,好!这个好!还是‘将军’听着顺耳!”

“哦?”赵斌挑眉一笑,“那朕便赐你个‘游骑将军’,如何?”

“好啊!陛下您瞧着给,只要别让俺老牛当‘大夫’就成!”

“去去去,你这黑厮,真予你个游骑日后天下还不骂朕赏罚不明啊。还不快退下!今日大朝要议之事尚多,全教你一人耽搁了。”

牛皋嘿嘿一笑,躬身一礼,麻溜儿退回武班队列。至于回去后是否又要挨岳帅的训斥,这憨货倒也早已习以为常。

赵斌神色一正,转而面向满朝文武,朗声道:“自靖康以来,城破国辱,山河破碎。幸得众将效命、百官恪守,我大宋方能驱除胡虏,重返中原,乃至北扫辽金,重振国威。有功则赏,有劳则旌,此为国之常经。故今日特设‘勋官’一制,以彰诸公卓着功绩,永录丹青!”

言毕,他抬手示意赵忠。老内侍会意,当即请出第三卷圣旨,肃容宣道:“朕惟旌功表德,国之大典。今依古制,立勋官十二转,以酬文武忠勤,永昭勋烈。”

“武勋至极为上柱国,次第依为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

“文勋至极为崇文殿大学士,次第为资政殿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龙图阁直学士、集贤院修撰、右文殿修撰。”

“勋官之设,不为职事,专以旌功。受勋者另赐勋银一份,以表殊荣,以励来者,勋阶得荫及子孙,以彰朝廷念功之厚。”

“凡勋官若有涉讼犯案,须由提刑院亲行推勘,三推三问,明辨虚实。若罪证确凿,则须具本上奏御前,恭请御铡,会同群臣共议其罪,以彰国家慎刑恤功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