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他上山,只见工坊中央,漂浮着一把造型奇特的椅子。椅背舒展如羽翼,椅腿纤细如鹤足,而那段无根木,就镶嵌在椅背中央,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坐上去试试?”辛在清邀请道。
我忐忑地坐上椅子,刚坐稳,椅子便轻轻离地,在工坊内缓缓飞行。无根木发出欢快的鸣响,仿佛很享受这个过程。
“它自愿的?”我惊讶地问。
辛在清点头,眼中满是感动:“今早我醒来,它自己飘到这个位置,发出坚定的鸣响。它明白我的梦想,自愿成为椅子的一部分。”
飞翔的椅子终于问世,辛在清却不再执着于将它公之于众。他继续住在山上,与无根木为伴,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精妙绝伦的“活”家具。
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有富商出千金求一把椅子,有官员许以高官厚禄,甚至有位王爷亲自上山,要聘他为御用匠人。辛在清一一婉拒。
“无根木只属于鲁山,”他说,“而我,属于无根木。”
岁月流转,辛在清在黑发变白,而无根木依旧如初。他们的合作越发默契,创造出的家具几乎有了生命——会随季节变换纹路的屏风,能预报天气的茶几,会在夜晚发出柔和光芒的灯笼...
我老了,不再经营茶铺,偶尔还会上山看望老友。每次去,都会发现新的惊喜。
最后一次见辛在清,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他白发苍苍,坐在工坊外的平台上,望着云海。那把飞翔的椅子静静漂浮在他身边,无根木发出柔和的光芒。
“你看,”他指着在云雾中若隐若无的无根木的根须,“它们比从前更粗壮了。”
我仔细看去,果然看见无数几乎透明的细丝从椅背伸出,深入云雾之中,随着呼吸微微颤动。
“它不是被椅子束缚,而是通过椅子,与更广阔的天地相连。”辛在清微笑着说,“我也一样。”
那晚,辛在清安详离世。据山下的村民说,那夜看见一道白光从鲁山升起,在夜空中盘旋三圈,而后消失在云雾深处。
我上山整理他的遗物,发现工坊一尘不染,所有工具摆放整齐。在工作台中央,放着最后一件作品——一段无根木雕刻成的辛在清的小像,栩栩如生。旁边留有一行字:
“吾与木灵相伴三十载,终悟匠心非为巧夺天工,乃为顺物之性,通天地之灵。”
最神奇的是,他创造的所有家具都还在“呼吸”、在变化,仿佛他的一部分灵魂已经融入其中,与无根木一起,永远守护着这座工坊。
而那把会飞翔的椅子,至今仍有人偶尔在鲁山的云雾中瞥见它的身影,载着一段发光的木头,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天地之间,仿佛在继续着那段未尽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