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儿不会回答,只是轻轻握住老汉的手。
接下来的日子,蔡老汉慢慢康复。竹影儿不会煮饭,但会帮老汉递东西、拿衣物,甚至学着给老汉捶背——虽然竹手捶得生疼,老汉却乐在其中。
蔡老汉康复后,对竹影儿越发疼爱。他不再把它当作死物,而是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竹影儿,爹爹教你认字好不好?”一日,他兴致勃勃地说。
他用竹篾编出字的形状,一个个教竹影儿认。竹影儿学得很快,不久就能用竹篾拼出简单的字来。
春天来了,冰雪消融,竹林又焕发出生机。
这晚月圆,蔡老汉与竹影儿在院中对饮。几杯下肚,老汉有了醉意,拍着竹影儿的肩膀说:“儿啊,爹爹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
竹影儿用竹篾在桌上拼出两个字:“父亲”。
蔡老汉老泪纵横。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天气转暖,蔡老汉发现竹影儿身上的竹篾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痕。毕竟历经风雪,竹篾难免受损。
他精心挑选新竹,想要修补,却发现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完全复原。
这年夏天格外潮湿,竹影儿身上的裂痕越来越多。有时一动,就有细小的竹屑落下。
蔡老汉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又一个满月夜,竹影儿行动已明显迟缓。它用竹篾在桌上拼出一行字:“月圆时,送我归竹林”。
蔡老汉明白,竹影儿的大限到了。
月华如水,一如竹影儿诞生的那个夜晚。
蔡老汉抱着竹影儿来到竹林深处。竹影儿依偎在他怀里,像个真正的孩子。
在月光最盛处,竹影儿挣扎着下地,向蔡老汉深深一拜,然后走向竹林深处。它的身体在月光下渐渐变得透明,最终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竹叶间。
地上只留下一堆竹篾,排列成“父亲保重”四个字。
蔡老汉没有太过悲伤。他知道,竹影儿本就是月华与竹魂所化,如今不过是回归本源罢了。
此后,每逢月圆之夜,蔡老汉还是会摆上两副碗筷,一副给自己,一副给竹影儿。有时夜风吹过竹林,飒飒声中,他仿佛能听到竹影儿那特有的“沙沙”回应。
益州城南的竹林依旧茂盛,老篾匠蔡正生的故事却一代代传了下来。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走进那片竹林,偶尔能看到一个竹篾编成的小人儿,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守护着这片它诞生的土地。
而那年的风雪夜,竹人为救父,独行求医的佳话,也成了益州城最温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