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爬上加工棚的窗沿,周大林已经站在登记台前核对昨夜剩下的半袋米。他手指在纸上划过,停在“待补卡批次”那一栏,用红笔圈了个记号。
我从后院走来,手里拿着新印的一摞流程手册。昨夜他交来的《常见失误对照表》就压在我胳膊底下,纸页边角有些卷,显然是反复翻看过。我没说话,只把手册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那里原本空白的“包装核验负责人”一栏,此刻清清楚楚印着他的名字。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没出声,低头继续写。
早训铃响过三遍,顾柏舟抱着一叠发货单进来,脚步比前些日子稳当。他把单子放在我手边,顺口问:“今天还轮岗吗?”
“先不急。”我说,“今天由周大林主持交接会。”
他愣了一下,转头看向角落里的周大林。周大林也怔住,笔尖在纸上顿了一瞬。
“你来。”我走到墙边,拍了拍贴满流程图的木板,“把最近常出错的地方说一遍,怎么防,谁来查。”
屋里静了几息。周大林放下笔,站起身,走到众人中间。他个子不高,背却挺得直。
“第一,标签和影像卡必须同时贴。”他声音起初有些干涩,说到后面渐渐清晰,“我见过三次,卡贴了,编号写错了。客户拿铜板一照,画面不对,信任就落空。”
有人点头。
“第二,破损袋不能混装。”他指了指地上那个曾被留下整改的破袋,“哪怕只是小口子,压一夜就会漏粉,潮气进去,整批都废。”
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好的纸,展开后是几张简笔画:袋子破口的位置、墨印晕染的形态、卡片受潮卷边的样子。
“这是我记的图。”他说,“以后新人来了,可以先看这个。”
顾柏舟看着那张纸,忽然开口:“那你刚才写的‘三查法’呢?”
周大林眼神亮了一下:“查单——看客户信息有没有备注;查物——货品数量、状态、附加卡;查签——谁包的,谁核的,签字盖章不能少。”
我站在人群后,没打断。这已不是复述流程,而是在梳理漏洞,建立规则。
散会后,我故意没发新一批影像卡。往常这时候,他们该停工等料了。
中午前,周大林清点完库存,径直走向顾柏舟:“柏哥,能不能把‘灵泉米·特供’这批提前?它们不用配卡,客户只要溯源编号就行。”
顾柏舟皱眉:“可订单顺序是按到款时间排的。”
“我知道。”周大林递上登记簿,“但我算了,今天能出六袋无卡货,剩下四袋等下午卡到了再补。这样不耽误明天出车,也能保证每一批都完整。”
他又翻开一页:“我还标了‘待补卡批次’,回头单独补发时,加一张说明条,客户一看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