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咬着牙下令:“先打朝鲜试试!”可当他的安宅船队刚驶出九州港,就看见远处海面上有艘钢舰的影子(其实是“靖倭号”的分舰在巡逻),吓得当即下令返航。探子后来传回消息:“那舰的烟囱冒着白烟,速度比安宅船快两倍——根本追不上,也逃不掉。”
林远在工部收到这消息时,正看着辽东送来的春耕图。图上,汉人和女真的田垄连在一起,钢犁翻起的黑土像条带子,一直铺到天边。他对石星说:“倭寇怕了,这就够了——打仗不如让他们看着咱的钢舰、咱的粮仓,看着跟着大明的人日子越来越好。”石星点头:“就像两洲的葡萄牙人,现在不也乖乖做生意?”
归航的意义:不只是威慑
“靖倭号”返航时,带回了朝鲜的铜、辽东的粮、还有李珲世子的信:“愿年年向大明纳贡,只求钢舰常来釜山。”林远让人把这些贡品摆在京师的“两洲展”上,和北美钢锭、南美橡胶放在一起,百姓们围着看,听解说员讲“钢舰如何护商路,互市如何让日子变好”。
沈一贯拿着新账本找到林远,上面写着:“‘靖倭号’首航后,朝鲜、日本的商人来大明贸易的,比去年多了五成,关税增收银二十万两。”他笑着说:“这舰没开火,却比打胜仗还划算。”林远补充道:“更划算的是人心——女真认了钢犁,朝鲜认了钢舰,两洲认了大明,这才是根本。”
“靖倭号”的舰首对着夕阳,驶回江南造船厂。甲板上,水兵们擦拭着炮管,李匠头带着工匠检查钢甲上的漆(北洋化工坊的新漆,晒不褪色)。林远站在船头,望着越来越近的码头,突然觉得这舰不只是铁和钢做的——它带着辽东的黑土、朝鲜的稻穗、两洲的橡胶香,带着无数人的盼头,成了大明扩张最坚实的符号。
他让人在“靖倭号”的舱壁上,刻了两句话:
- 外可御侮,炮口所指,宵小皆散;
- 内可安邦,商路所至,人心皆聚。
刻字的工匠,是从两洲回来的阿铁。他刻完最后一笔,用袖子擦了擦汗,对林远说:“这舰,比两洲的五艘加起来还精神。”林远点头,望着东方的夜空——那里,北洋化工坊的灯火、江南造船厂的锤声、辽东互市的算盘响、朝鲜釜山的炮位,正和“靖倭号”的汽笛声一起,连成一片无形的网,把大明的扩张,稳稳地托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