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春闱记:真知灼见2

崔一渡朝成德帝行了一个大礼:“父皇英明!此乃大舜之福!”

这次春闱,选拔出的三十名进士,不仅博学,也能灵活变通,更难得的是具备临机决断的能力。

他们在殿试对答中条理分明,以实证为据,言必有中,令六部尚书频频点头。连黄沛霖等大儒,都惊叹后生可畏。

李修远高中状元,苏然位列榜眼,二人皆策论精辟、见识深远。林昭之位列殿试第八名。

朝廷选出优秀的人才,成德帝却没有宣布这样的考题出自崔一渡,崔一渡心里明白父皇的用意,只默默退于幕后。

成德帝说这三十名进士,可派往各地督修水利、整顿赋税,改善民生。有数人被破格召入工部,协办舜河图志编纂,足见朝廷求才若渴。

成德帝还下令让那个带头游行的榜眼苏然去舜南当县令,从基层做起,磨砺心性。苏然领命谢恩,毫无怨言。

成德四十一年的科考取士,成了一时佳话。

燃绳之题,为士子口中“成德试心”的典范。

此后,每逢殿试策问,必有一两道题出人意料,或问风雨成灾的原理,或让推算城防的工料,诸如此类,考的是实学活用。

考生无不殚精竭虑,研习天文地理、律算水利,追求通达务实。

太医院、工部、钦天监的典籍被翻阅殆尽,民间匠作的书籍也成了案头常备。读书人不再纠结于章句训诂,而是转向格物致知,务求随机应变、策论有依有据。

科场及学术氛围为之一新,务实避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