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艺传世界

规则道书 鸡亦阿 3266 字 24天前

欧洲非遗小展的开幕式上,当地文化部门官员、华人代表、媒体记者齐聚六艺展区。阿竹穿着传统服饰,手持竹编皮影灯开场:“This lantern is made of bamboo from my hometown in China. We’ve been making bamboo crafts for over 100 years(这盏灯用的是中国家乡的楠竹,我们做竹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说着点亮灯,皮影图案投射在墙上,现场响起掌声。

阿银则演示银饰制作:用银草叶片检测银料,再用低温焊枪焊接,动作流畅,英文解说清晰。有外国观众问:“Why do you use this leaf to test silver?(为什么用这片草检测银?)” 阿银笑着回答:“This is a traditional way passed down from our ancestors. It’s like a ‘silver detector’ from a hundred years ago(这是祖先传下来的方法,就像一百年前的‘银检测器’)”,观众们听得入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林羽通过直播看着开幕式场景,国内联动区的观众也在同步欢呼。当地媒体记者采访阿竹:“What do you want to tell Europeans about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你想对欧洲人说什么关于中国非遗的话?)” 阿竹说:“It’s not just old crafts, but a story of inheritance. We hope to share this story with you(它不只是古老的手艺,更是传承的故事,我们希望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林羽望着屏幕,突然懂得 “欧洲小展开幕非易事,文化共鸣无国界” 的道理 —— 非遗国际化的魅力,藏在少年的真诚、技艺的展示、观众的认可里,藏在每个为文化交流破冰的瞬间。

酉时?互动体验,跨洋传情

六艺展区的互动区人气爆棚:外国观众排着队体验竹编,阿竹耐心教他们用模具编迷你挂件;阿银则教小朋友做银饰书签,用简易工具压出六艺草木纹路;还有观众坐在茶歇区,用陶瓷茶具喝茶,听华人志愿者讲六艺传承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编竹编,虽然不好看,但很有趣!” 一位欧洲女士举着自己编的挂件,兴奋地说。阿竹送给她一片竹草叶片:“This leaf is a gift. It can remind you of today’s experience(这片草是礼物,能让你想起今天的体验)”,女士小心翼翼地把草叶放进包里,“I will keep it, and tell my friends about Chinese bamboo crafts(我会好好保存,告诉朋友中国竹编的故事)”。

林羽在国内看着互动直播,突然收到阿竹发来的消息:“有欧洲礼品店想代理我们的文创,已经留了联系方式!” 林羽立刻联系联盟总部,准备后续对接。“互动体验不仅是让他们玩,更是让他们爱上非遗,” 林羽说,“这才是国际传播的真正目的。” 望着屏幕上的笑脸,林羽突然懂得 “互动体验非易事,跨洋传情无距离” 的道理 —— 非遗国际化的温度,藏在亲手的体验、礼物的心意、订单的意向里,藏在每个为文化认同铺路的瞬间。

戌时?媒体采访,少年发声

欧洲小展的媒体采访区,阿竹、阿银成为焦点。《欧洲时报》记者问:“How did you bee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你们是怎么成为非遗传承人的?)” 阿竹回答:“My grandfather taught me bamboo weaving when I was 10. At first, I thought it was boring, but later I found that every bamboo strip has a story. Now I want to tell these stories to more people(我 10 岁时爷爷教我竹编,刚开始觉得无聊,后来发现每根藤丝都有故事,现在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银则分享了银饰传承的故事:“My grandmother said that silver crafts are not just for decoration, but for passing on emotions. For example, this silver bookmark can be given to friends as a gift, carrying our blessings(奶奶说银饰不只是装饰,是传递情感的,比如这枚银书签,能送给朋友当礼物,带着我们的祝福)”,说着展示手里的银书签,记者们纷纷拍照。

林羽帮忙整理采访素材,计划剪辑成 “少年非遗传承人欧洲行” 短片,在国内外平台同步播放。“少年发声比老匠人更有感染力,” 林羽说,“他们的故事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 望着采访画面,林羽突然懂得 “媒体采访非易事,少年发声引共鸣” 的道理 —— 非遗国际化的活力,藏在少年的故事、真诚的表达、媒体的传播里,藏在每个为文化年轻化铺路的瞬间。

亥时?展会复盘,国际订单

欧洲小展首日复盘会在展馆召开,数据显示:首日接待观众 2000 人次,互动体验参与率 80%,媒体报道 15 篇,收到 10 家欧洲礼品店的代理意向,还有 2 家海外高校想开展非遗交流合作。“比预期的效果好太多,” 阿竹兴奋地说,“有一家礼品店当场订了 1000 件竹编皮影灯,还想定制欧洲风格的纹样。”

林羽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复盘:“定制纹样要注意保留六艺核心元素,比如竹草纹路不能丢,” 他建议,“可以让国内设计团队和欧洲礼品店对接,出几套方案,再选最优的。” 阿银则提出要在展会上加设 “非遗课堂”,教欧洲观众编简单的竹编、做基础的银饰,“互动越多,他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