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特馆令人窒息的IMAX影院体验了沙漠与海洋的视觉奇观,在德国馆感受了工业4.0精密齿轮咬合下的未来工厂雏形,又在日本馆与逼真的机器人互动之后,林家三人的感官已被来自世界的尖端科技和异域文化冲击得有些疲惫,却又异常兴奋。然而,当他们最终站在那座巍峨的、如同巨大冠冕般的红色建筑——中国国家馆脚下时,一种与前几个场馆截然不同的情绪,悄然攫住了他们。
那是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肃穆,混杂着难以言喻的亲切与自豪。
“爸爸,这个房子好大,好红啊!”林帆仰着小脑袋,脖子都快折断了,才勉强看到“东方之冠”的顶部在蓝天下勾勒出的雄浑轮廓。与英国馆的轻盈奇幻、沙特馆的流线神秘不同,中国馆的斗拱造型、中国红的运用,带来的是植根于血脉深处的、沉稳磅礴的视觉力量。
“这不是普通的房子,小帆,”林向洋牵着儿子的手,目光深邃地凝视着这栋建筑,“这是咱们中国的‘国家客厅’,是在向全世界展示咱们的家底和心思。”
排队的人群依旧蜿蜒,但秩序井然。队伍中,有金发碧眼、举着相机不停拍摄的外国游客,但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他们脸上带着相似的期待与骄傲,方言各异,却共享着同一种作为东道主的底气。
进入馆内,喧嚣似乎被那巨大的空间吸纳、沉淀。首先迎接他们的,并非炫目的科技,而是一片相对幽暗、引人入胜的序厅。光线聚焦于前方,仿佛在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时光隧道。
然后,他们看到了它——那幅蜚声世博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
巨大的电子长卷缓缓铺陈开来,北宋汴京城的繁华盛景,不再是静止的笔墨,而是活生生的、流淌着的生命长河。天色由暗至明,又由明转暗;驼队商旅缓缓走过城门,脚夫喊着号子;汴河上舟楫往来,船公摇橹,甚至能听到微弱的水声与市井喧哗;街边的酒肆旗帜招摇,店小二殷勤招呼;桥上行人摩肩接踵,有挑担的,有骑马的,有坐在轿子里的……人物神态各异,动作自然,昼夜交替,光影流转。
“活了……画里的人活了!”林帆看得目瞪口呆,小脸几乎要贴到护栏上,指着画中一个追逐打闹的孩童,“妈妈你看,他在跑!”
陈静也深深被吸引,她紧紧握着林向洋的手臂,低声惊叹:“这……这太不可思议了。老祖宗的东西,用这样的方式‘活’过来,比看外国的大屏幕还让人心里……震动。”
林向洋没有立刻说话。他站在熙攘的观众中,凝视着那光影流动的汴河,看着那千年之前的人间烟火,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击中了他。他想起了自己公司代理的那些进口音响,曾经以为那就是技术和品味的巅峰。而此刻,这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将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与最前沿的多媒体技术完美融合,所传达出的,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文明的深度和智慧的回响。古代的工匠用笔墨定格了盛世繁华,今天的工程师用代码和光电让它复活、传承、并与世界对话。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制造”与“贸易”?
“这就是古今的对话。”林向洋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对陈静说,“用今天的技术,讲述昨天的故事,让全世界都能看懂,都能感受到。这种智慧,不比任何高科技逊色。”
离开《清明上河图》的区域,他们搭乘电梯,仿佛搭乘着时代的快车,一下子从古代的市井繁华,跃升到了现代中国的“希望大地”。
这是一个宏大的、充满未来感的展区。巨大的沙盘模型,配合着环绕立体声和变幻的灯光,动态展示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宏伟蓝图与惊人成就。纵横交错的高速铁路网如同银色血脉,在神州大地上飞速延伸;星罗棋布的城市群灯光璀璨,勾勒出夜晚经济的活力轮廓;绿色的生态廊道、蓝色的水域治理规划,与灰色的城市建筑交织在一起,展现着发展与保护的平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