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洛阳忧思与镇州暗流

韩通看着那人手里的纸,上面盖着太后的印玺,字迹是他熟悉的太后笔迹。他忽然觉得心里一暖,眼泪流得更凶了——他知道,太后是后周的定海神针,只要太后在,后周就还有希望,太子就不会走偏。

“好……好啊……”他声音颤抖,“请替我谢过太后,我韩通,就算是拼了这条老命,也会护着后周,护着太子殿下!”

那人应了一声,转身离开。囚室里又恢复了安静,韩通靠在墙壁上,慢慢睁开眼,看向窗外。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却隐隐有一缕阳光,正从云层的缝隙里透出来,照在冰冷的地面上,带来一丝微弱的暖意。

他想起年轻时,跟着世宗皇帝攻打北汉的情景,那时也是这样的天气,却比现在热闹得多。士兵们围着篝火唱歌,将领们在一起商量战术,世宗皇帝坐在中间,意气风发地说:“等我们平定了北汉,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让后周的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

如今,世宗皇帝不在了,可他的心愿还在。韩通握紧拳头,心里暗暗发誓:只要太后能帮太子稳住局面,只要他能从大牢里出去,他就会带着老部下,跟赵匡胤拼到底,就算是死,也要为后周挣一条生路。

而此刻,汴梁宋军大营里,赵匡胤正坐在主营帐里,手里拿着一封密信,眉头紧锁。信是从后蜀传来的,说后蜀已命两万大军向兴元府进发,看样子是要袭扰宋军的后方。旁边的赵普走过来,道:“陛下,后蜀、南唐、南汉突然出兵,定是柴宗训搞的鬼。我们得尽快调整兵力,防备三国的进攻。”

赵匡胤放下密信,走到地图前,指尖落在“兴元府”的位置:“柴宗训这小子,倒有几分本事,能说动三国出兵。只是他太小看我大宋的兵力了——就算三国出兵,也未必能撼动我们的根基。”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你让人去镇州,告诉王彦升,让他尽快想办法,把韩通给我杀了——韩通是后周的老臣,有他在,镇州的后周旧部就不会安分。另外,再让人去洛阳,盯着符太后的动向,若是她有什么动作,立刻禀报。”

小主,

“是。”赵普躬身应下,转身离开。

主营帐里只剩下赵匡胤一人,他看着地图上“汴梁”与“镇州”之间的连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知道,柴宗训联合三国出兵,是想让他腹背受敌,可他不会给柴宗训这个机会。只要他杀了韩通,稳住镇州的局面,再派人拦住符太后,柴宗训就成了孤家寡人,到时候,后周的江山,就会稳稳地落在他的手里。

窗外的风越来越大,吹得帐帘猎猎作响,像是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无论是洛阳行宫的符太后,还是镇州大牢的韩通,无论是汴梁宋军大营的赵匡胤,还是后周联军大营的柴宗训,都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越来越难。后周与大宋的战争,三国的介入,母子间的政见冲突,老臣的忠诚与背叛,所有的矛盾,都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一爆发。

而这场风暴的中心,那个八岁的后周太子柴宗训,还不知道,他母亲正从洛阳赶来,要帮他“纠正”错误;还不知道,韩通在镇州大牢里,正等着他去救;还不知道,赵匡胤已布下天罗地网,等着他掉进陷阱。他此刻正坐在主营帐里,手里拿着一块炭头,在纸上画着大雁——他答应了赵玉燕,要画大雁给她看,他不能食言。

烛火跳跃,映着他小小的身影,也映着纸上那只刚画完的大雁。大雁的翅膀歪歪扭扭,却朝着代州的方向,像是在寻找着什么,也像是在期待着什么。没有人知道,这只小小的大雁,会不会在这场乱世风暴里,带着后周的希望,飞向远方。

ps:文章里赵匡胤麾下的赵彦徽写错了。是赵匡胤的女儿。作者不想改了。这里提醒一下。不是赵彦徽的女儿是赵匡胤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