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抱拳道:韩玄昏聩残暴,非明主之选。黄将军武艺超群,为此等小人卖命实在不值。您屡立战功,他却反要斩首,这般恩将仇报之徒,何必效忠?

黄忠闻言长叹:事已至此,老夫只求一事——望勿伤城中百姓。

将军放心,我主刘皇叔以仁义治世,视民如子,断不会妄杀无辜。

既如此...老夫告辞。黄忠转身欲走。

魏延急唤:老将军留步!韩玄大势已去,何不共投明主?

哼!背主求荣之事,老夫做不来!黄忠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街巷尽头。

一个时辰前,诸葛亮早已算准韩玄容不下黄忠。只因韩玄身边尽是些宵小之徒,黄忠的存在威胁到他们的私利。

这些小人平素威望不及黄忠分毫,苦于找不到机会除掉他。如今时机难得,岂会轻易放过?定要借机置黄忠于死地,否则日后恐再无良机。

可这些人哪曾想过,失了黄忠的长沙城,如何抵挡刘备大军?城破之日,谁都难逃一死。鼠目寸光之辈只顾眼前利益,全然不顾后果。正是看透这点,诸葛亮才断言黄忠今日必遭毒手。

待大军撤离后,诸葛亮即刻派遣魏延率五千精兵埋伏城外。他深知黄忠在军中威望:若韩玄真要处斩黄老将军,满城将士定会前来送别——谁没受过黄忠指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将士都是黄忠一手栽培,对他怀有特殊感情。他们骨子里的忠义,正是传承自黄忠。此刻虽想劫法场相救,却因黄忠平日教诲而不敢妄动。

永不背主——黄忠的训诫犹在耳边。即便眼睁睁看着恩师赴死,他们也只能强忍悲愤。城头哨兵纷纷离岗,所有将士不约而同聚集刑场,只为送老将军最后一程。

诸葛亮深知敌军守备空虚,算准时机命魏延突袭城门。果然城内守军尽数调往刑场,魏延率军长驱直入。

刑场之上,魏延见黄忠尚未问斩,心中暗喜。此景正应孔明所料——若能救下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必能动摇守军斗志。魏延当即斩杀刀斧手,黄忠得以脱险。

守军见恩公获救,果然军心涣散。他们早对韩玄心存不满,此刻更无人愿战。令人意外的是,黄忠虽受救命之恩,却未顺势收编旧部,只令其原地候命。

诸位正值壮年,当追随明主建功立业。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对旧部拱手作别,独自消失在长街尽头。他知道这些精兵对刘备而言,远比跟随自己这个老人更有价值。

(放心之余,他亦深感慰藉。与众人朝夕相处日久,情谊已深。历经沧桑如今年迈,世间荣华富贵早已看透。

长沙城中尚存一处宅院,黄忠便归返旧居。

长沙城终告破,魏延手刃韩玄,余众尽降,无一人.......

刘备入得长沙城,但见城池恢弘壮阔,较之自家府邸更为宽敞,不由得心生艳羡。

无论如何,此城已归其所有。自今而后,这片疆土皆听其号令,自当珍之重之。

魏延,黄忠可尚在否?

禀主公,黄忠仍居城中。其于城内原有宅院,现下安居其中。然末将屡次相邀共事,皆被婉拒,实在无计可施。

哦?竟有此事?

诸葛亮进言道:主公若欲请黄忠出山,还须效当年之法。

言下之意,唯有刘备如当年三顾茅庐般亲自相邀,方有望请动黄忠。否则,这位老将绝不会轻易出山相助。

盖因黄忠非庸常之辈,更非奸佞之徒,实乃顶天立地、忠义无双之士。若要其倾心相随,以死相报,岂能轻得?

此等人物,非君择臣,实乃臣择君。唯有认定明主,方愿誓死追随。庸碌之辈,难入其眼;非具雄才伟略者,岂能令其甘心效命?

故欲请黄忠出山,必先以诚相待。若无至诚之心,纵有千般手段亦是枉然。

刘备闻言,当即动身前往拜访黄忠。

此时黄忠正在院中挽弓试箭。百步之外立一铜壶靶,老将军箭无虚发,弓弦响处,羽箭必中靶心,真可谓百步穿杨,名不虚传。

暗夜深处,一簇篝火明明灭灭地映着两个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