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开,民间反响远超预期。许多村庄自发组织排练,有人把犁地的动作编成舞,有人将采茶的山歌配上鼓点。一些原本冷清的镇市突然热闹起来,街头巷尾常能听见新编的小调。
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来了。
洛阳西市一带,西域商队带来的胡乐日渐盛行。鼓声急促,舞姿奔放,年轻人争相模仿,甚至有人改穿异族服饰,称本土歌舞“土气”。有老学究当街痛斥:“礼崩乐坏!”
奏折递到李瑶案前,她看了许久,提笔写下两道命令。
其一,在洛阳设“万邦艺苑”,各国艺人皆可登台竞技,不限时间,不设门槛。
其二,推出“国风十二月”计划:正月剪纸迎春,三月茶祭诗会,六月龙舟竞渡,九月丰收歌会……每月选定一项传统习俗,由地方百姓自主承办,官府提供场地与传播支持。
她召来负责宣传的官员:“别只贴告示。让驿卒带着录音匣下乡,每到一地就放一段《五谷谣》;让学堂孩子学唱《家书令》,回家唱给父母听;把《经纬舞》拆解成动作图谱,发到各织坊。”
几个月过去,变化悄然发生。
胡乐仍在街头响起,但不再独占风头。每逢节令,城中各坊便自发张灯结彩。正月里,孩童拿着红纸剪的牛马满街跑;三月茶祭,老翁在园中煮水吟诗,年轻人竟也驻足聆听;六月龙舟赛那天,整条洛河两岸挤满了人,呐喊声盖过了所有异域鼓乐。
有人开始重新谈论那些曾被忽视的东西。
一位老匠人写了封信送到文渊阁,说他孙子最近主动跟他学刻木版,还问起祖上传下的年画故事。
一个边镇的妇人寄来一首自己编的歌,讲丈夫守边十年,每年带回一块石头堆在家门口,如今已垒成小塔。
李瑶让人把这首歌录下来,放进下一批巡演节目。
但她知道,热度总会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