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剧的核心卖点在于“江湖”——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个人武力的极致展示。观众期待看到的是一剑封喉、轻功绝顶,甚至是以一人之力力压百敌的奇观。
但一旦武侠剧把剧情引入到朝堂纷争,尤其是皇权、相权与藩王的角逐,就会陷入一个极难调和的矛盾:武力值和政治权力该如何对接?
在真实历史中,自宋朝确立文官主导的政权结构后,华夏的帝国体制里几乎再没有出现以个人武力改变天下格局的案例。
即使是明代的靖难之役,也是依靠军队集团、谋略和政治合法性,而非某个“天下第一高手”单枪匹马改变战局。
但在武侠剧里,如果真的把文官权力写进来,那剧情就会失去戏剧张力。
毕竟文官的武力值几乎为零,他们的武器是笔和印信,而不是刀枪剑戟。
观众看的是打斗,不是枯燥的廷议。
这也为为什么编剧往往会人为放大“厂卫”与“藩王”的力量,把他们塑造成决定天下的核心角色,而故意忽视掉文官集团的真正掌控力。
《天下第一》特意写明背景是明武宗正德年间,故事里东厂督主大概率是大太监刘景,背后最大的反派朱无视,则影射宁王朱宸濠。
这样的设定,表面上是有一定历史影子的:东厂确实曾经因为督主本人权力足够大成为明代的权力中枢,宁王确实在正德年间造反过。
但剧中处理的方式,完全是以“武林高手争霸”的逻辑去改造一场政治闹剧。
在剧里,朱无视被塑造成足以与皇帝分庭抗礼的枭雄,甚至被江湖传言“武功天下第一”。他麾下高手如云,可以和整个朝廷势力对抗。
这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武侠化历史”:即把藩王的谋反合理化为“武力值争霸”。然而,真实历史中宁王造反不过是小丑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