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改编不是乱编

宁王朱宸濠的起兵,史称“宁王之乱”。1520年代,他在西江起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自以为能仿效朱棣当年的靖难。但问题在于:

朱宸濠没有像朱棣那样的道义与名分。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指责建文帝身边奸臣误国,且朱棣本身战功显赫,有北平重镇作为后盾。而宁王不过是一地方藩王,毫无正当理由。

宁王虽有私兵,但规模与中央军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他的军队很快被王守仁(王阳明)率兵平定,整个过程不足一个月。所谓的“宁王之乱”,其实就是一场草台班子般的叛乱。

朱宸濠自以为能复制朱棣的成功,实际上他连朱允炆都比不上。朱允炆好歹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被推翻也有政治格局上的复杂性。而宁王不过是徒劳的自嗨,在文官系统与朝廷机器面前不堪一击。

因此,把宁王塑造成能与皇帝抗衡的大反派,本质上是戏剧的夸张处理,而不是历史真实。

有趣的是,周星星的喜剧《唐伯虎点秋香》也设定在正德年间,里头出现的“邀请唐伯虎造反”的剧情,同样影射宁王。只不过在喜剧语境下,这种设定更像是对历史的调侃。

唐伯虎本是江南才子,却被编剧拉入到“江湖与宫廷”的荒诞碰撞里。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剧还是喜剧,只要引入了宁王,往往都会被拔高为超级反派。

这完全忽视了历史上的宁王只是个笑话式的角色。真正决定朝局的,不是宁王这种藩王,而是文官集团对国家机器的掌控。

在正德年间,虽然明武宗好游玩、荒唐无度,但真正维持朝政运转的,依然是文官集团。

宁王造反的失败,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这一核心权力。即使他武力值再高,招揽多少江湖高手,也不可能撼动朝廷。

换句话说,宋以后华夏的封建帝国是笔墨的天下,而不是刀剑的天下。江湖侠客再强,也不过是朝廷机器下的一粒沙。

从宁王之乱到厂卫权力,从《天下第一》到《唐伯虎点秋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武侠剧的一种“历史幻象”:它让观众以为江湖高手可以撬动帝国大厦,让观众以为某个藩王可以单凭武力挑战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