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瞪了她一眼:“发明?埃琳娜,科学不是写诗!我们需要的是可重复、可验证的数据!”
“谁说诗就不能被验证?”埃琳娜歪着头,眼神狡黠,“一首好诗引起的共鸣和情感波动,难道不是一种更复杂的‘数据’吗?”
两人的争论代表了物理学界永恒的矛盾——实证主义与理论想象的拉锯。而沈渊则沉默地调出了一组新的滤波算法,试图在“诗”与“数据”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生命之环,中央温室与湿件实验室。
这里温暖、潮湿,充满了植物蒸腾作用和营养液的特殊气味。负责人是哈桑·阿里,一位来自卡塔尔的合成生物学家,他坚信生命的本质是信息,而形态只是信息的临时载体。他正与林小雨以及几位来自“少年班”、对生物信息学感兴趣的孩子,观察着一簇在特殊光谱和磁场条件下培育的、形态发生诡异变化的黏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它放弃了最优的食物获取路径,反而朝着那个模拟‘稳定能量场’辐射源的方向延伸!”哈桑兴奋地指着培养皿中那摊如同金色网络的黏菌,“它的细胞质流动模式发生了变化,信息传递效率提升了!这证明即使是最原始的生命,也能‘感知’并响应那种超越我们常规物理认知的场!”
林小雨则更关注黏菌网络节点处,自行析出的一种闪烁着珍珠光泽的未知分泌物:“哈桑博士,这种物质的结构……和我在自修复材料中设计的某种应激响应单元,有百分之八十二的相似度!生命……早就在用它的方式,理解和利用这种‘和谐’的能量了!”
他们的研究,将最前沿的物理概念与最古老的生命智慧连接了起来,暗示着那种“稳定能量场”可能并非外在于生命,而是内嵌于宇宙乃至生命本身的基本法则。
哲学之隅,湖畔石亭。
这里最为安静,只有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和湖水轻拍岸边的呢喃。常驻于此的是帕洛玛·陈女士,一位拥有中西混血背景的科学哲学家,她研究的领域横跨认知科学、佛教唯识宗与人工智能伦理。她很少参与具体的实验,更多时候是在石亭中静坐,或者与来访的学者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此刻,陈星衍和几位被数学物理难题折磨得头昏脑涨的少年班成员,正围坐在她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