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高校合作

李教授起初还带着些审慎,但随着话题深入,他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他发现,眼前这个年轻的科技巨头创始人,并非他印象中那些只盯着市场和利润的企业家,其技术洞察的深度和对基础研究的敬畏,远超他的预期。

“林总对计算本质的理解,很深刻啊。”李教授的语气缓和了许多。

“李教授过奖了,”林见鹿谦逊地笑了笑,“我们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工程化的尝试。真正推动边界拓展的,还是像您和您的同事们这样的基础研究者。我们常常感到,产业界就像是走在一条已知的路上,虽然也能把路修得更宽更平,但真正能发现新大陆的,往往是学术界那些看似‘无用’的探索。”

小主,

这番话,说到了李教授的心坎里。他感慨道:“是啊,‘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但现在很多企业,太急功近利了,恨不得投入一分钱,明年就能产出十分利。”

“所以,我们设想的联合实验室,希望能有所不同。”林见鹿顺势切入正题,“我们愿意提供不低于五年的长期、稳定、且无特定短期产出要求的资金支持。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由学术委员会主导,我们只提供产业界的挑战视角和需求洞察,绝不干涉具体研究内容。我们希望能支持一些高风险的、甚至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都看不到明确应用前景的探索性课题,比如…类脑计算架构,或者对抗性机器学习的基础理论。”

他顿了顿,抛出了更具吸引力的条件:“此外,我们愿意开放部分脱敏后的、代表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数据(经严格安全审计),供实验室进行研究。我们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沈渊博士,以及‘蓝色弹弓’实验室的一些顶尖专家,可以作为联合导师,参与培养研究生。最重要的是,我们承诺,实验室产生的所有知识产权,由双方共同拥有,且基础研究成果将优先以学术论文形式公开发表,我们只寻求基于这些成果的优先技术转化权。”

这一系列条件,彻底展现了见鹿科技的诚意和格局。不仅尊重学术独立性,支持高风险探索,还共享资源,并保证了学术界最看重的论文发表自由。李教授听完,沉吟良久,脸上终于露出了真挚的笑容:“林总,如果所有企业都能像贵公司这样看待产学研合作,中国的科技创新生态,何愁不兴?我个人非常支持这个合作!”

与北京大学的接洽,则侧重于人机交互与智能设计领域。林见鹿携周薇一同前往。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他们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艺术学院的教授们进行了一场跨界交流。

周薇展示了“鹿鸣”语音助手的设计哲学,以及灵犀OS在跨设备无缝协同上的思考。她没有停留在界面美观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用户的“数字焦虑”。

一位研究认知心理学的教授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周女士提到的‘科技无形,服务有感’,与我们正在研究的‘无意识交互’有很多契合点。或许我们可以合作,通过脑电、眼动等生理信号,更精准地评估不同交互设计对用户认知负荷和情感体验的影响。”

一位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授则对“鹿鸣”蕴含的“国潮”文化意象赞不绝口:“‘呦呦鹿鸣’,这个切入点太妙了!将中国古典诗意与现代科技融合,这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设计探索。我们艺术学院有很多学生对科技与人文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或许可以共同开设一些工作坊,探索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数字交互范式?”

氛围轻松而富有创造性。林见鹿适时提出建立“智能交互与设计创新联合实验室”的构想,旨在融合北大的前沿学术研究与见鹿科技的工程实践能力,共同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的范式。提议得到了在场教授们的热烈响应。

合作推进顺利,但并非没有波折。在商讨具体协议细节时,北大法学院的一位知识产权专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关于共同拥有的知识产权,如果后续开发出极具商业价值的产品,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如何确保学校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不阻碍技术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