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漏斗”破口,初显成效

钱塘赵氏的人头落地和家产充公,如同在江南沉闷的政商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那血淋淋的立威效果立竿见影,原本甚嚣尘上的公然罢市风潮几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街头巷尾针对税改的恶毒谣言也明显减少。士族豪强们虽然心中恨意滔天,但面对谢砚之那把毫不留情、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暂时选择了蛰伏和观望,至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组织大规模对抗。

压下了最激烈的反扑,谢砚之与云映雪并未有丝毫松懈,反而趁热打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税改核心举措的实质性推进中。真正的攻坚战,在于能否将那“漏斗”模型中最关键的几个破口真正堵上,让税银能够顺畅地流入国库。首当其冲的,便是 “清丈田亩,重定税基” 与 “推行票证,以票控税”。

清丈田亩,首战告捷于苏州。

苏州府,田赋重地,更是士族庄园林立之处。选择此地作为清丈田亩的第一战场,意义重大,阻力也最大。谢砚之亲自坐镇苏州,调集了稽查司大半的精锐力量,包括那些精通算术、不畏权贵的年轻干吏和从云氏钱庄借调来的老练账房,组成了数十支清丈小队。

清丈工作并非简单地拿着尺子量地。士族隐匿田亩的手段层出不穷:有的将良田伪报为贫瘠山地或河滩;有的利用“寄庄”、“投献”等名目,将田产挂在享有免税特权的功名士子或僧道名下;更有的与地方胥吏勾结,在鱼鳞图册上做手脚,瞒报面积。

对此,谢砚之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1. 高压震慑: 公开宣布,凡主动申报隐匿田亩者,可酌情从轻处罚,仅补缴往年欠税。若被清查出来,则一律视为恶意逃税,田产充公,人丁治罪。赵家的前车之鉴,让这道命令充满了血腥的威慑力。

2. 技术破局: 云映雪提前培训清丈人员,教他们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粮产记录、核查佃户数量、甚至观察农作物长势与上报土地等级的差异等方法,寻找破绽。同时,重金悬赏,鼓励知情人(如被压榨的佃农、被排挤的小地主)举报。

3. 异地用吏: 清丈小队成员大多来自外地,与本地士族无甚瓜葛,且小队之间相互监督,防止被收买。

4. 交叉验证: 将清丈结果与户部旧档、地方志记载、乃至漕运粮食来源地进行交叉比对,让隐匿者无处遁形。

工作推进得异常艰难,恐吓、贿赂、甚至小规模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但在谢砚之的铁腕坐镇和执法队的强力护卫下,所有阻碍都被强行碾碎。

一个月后,初步结果汇总到谢砚之的案头。

看着那份厚厚的清丈报告,即便是早已有心理准备,谢砚之的瞳孔还是微微收缩了一下。

仅苏州一府,新清丈出的、此前未曾登记在册或严重瞒报的良田,竟高达六十七万八千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