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 羲和启明 (2016年7月10日)

盛夏的京城,天空湛蓝如洗,阳光带着灼人的热度,慷慨地泼洒在每一寸土地。国家新闻发布厅内,巨大的水晶吊灯洒下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将深红色的地毯映衬得更加庄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高级皮革、新鲜花束(主要是象征探索精神的蓝色鸢尾和白色百合)以及无数精密电子设备散发的、几乎不可闻的微弱臭氧气息的独特味道。一种高度克制的兴奋与期待感,如同无形的电流,在座无虚席的媒体席、嘉宾席间无声传递。长枪短炮般的摄像机镜头早已对准了主席台,记者们屏息凝神,手指悬停在记录本或录音笔上。

上午十时整。

主席台侧门开启,几位身着深色西装、神情肃穆的官员鱼贯而入。走在最中间的,是主管科技的副总理。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沉稳地宣布:“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国家科技工程——‘羲和工程’,正式启动!” 时,巨大的电子屏幕在他身后瞬间点亮!

刹那间,一幅恢弘、深邃、充满未来感的动态画面占据了所有人的视野。

背景是浩瀚无垠的宇宙星海,无数星辰如同钻石般闪耀。画面中心,一艘造型独特、兼具力量感与流线美学的探测器缓缓旋转着。它通体覆盖着银灰色的特种合金(方清墨团队的心血结晶),表面流淌着如同水波般的淡蓝色能量纹路。探测器前端,一个由无数细小六边形晶体构成的巨大观测窗,如同深邃的宇宙之眼,仿佛能洞穿时空。在它优雅的“翼”状结构下方,一枚醒目的金色徽标熠熠生辉——那是用古朴篆体书写的“望舒”二字,线条刚柔并济,下方环绕着一圈象征轨道与探索的橄榄枝与星辰图案。

“羲和工程!” 副总理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大厅每一个角落,也通过直播信号传递到千家万户,“这是一项融合了中华古老天文智慧与现代最前沿科技的深空探测计划!首期核心任务,是发射我们自主研发的‘望舒’号深空探测器!”

屏幕上画面切换,展现出更加震撼的细节:“望舒”探测器脱离巨大的长征火箭末级,优雅地滑入深邃的太空;它掠过巨大的气态行星,其斑斓的云带在探测器表面投下流动的光影;它穿越布满冰晶的小行星带,如同灵巧的雨燕;最终,它抵达太阳系的边缘——柯伊伯带,将“目光”投向更遥远、更黑暗的深空,背景是如同薄纱般朦胧的奥尔特云和浩瀚的银河系旋臂。一个低沉而充满磁性的男声旁白配合着画面响起:

“‘望舒’将肩负前所未有的使命:探访太阳系边际,绘制最详尽的星际‘边疆’地图;它将搭载最灵敏的深空阵列天线,尝试捕捉并解析弥漫在宇宙背景辐射中的、极其微弱却可能蕴含宇宙终极奥秘的神秘信号!这信号,或许与977号档案中记录的地磁深层扰动存在关联,将为我们揭示宇宙诞生之初的秘密!”

画面定格在“望舒”探测器孤独而坚定地航行在无垠星海的背影上。旁白继续,带着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

“工程命名‘羲和’,源自中华上古神话中执掌时间、驾驭日车的太阳女神,她象征着光明、探索与生生不息的力量!‘望舒’,则为月御之神,代表在黑暗中指引方向、洞察幽微的智慧。工程的核心理念,深深植根于《周髀算经》、《甘石星经》等古代天文典籍所蕴含的宇宙观与数学智慧,并融入了由艾琳娜·索科洛娃教授主持的‘跨文明古天文数据库’项目的最新成果!这是人类仰望星空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对‘究天人之际’这一永恒命题的当代回应!”

全场掌声雷动,闪光灯连成一片耀眼的白光。无数镜头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发布会进入专访环节。在发布会厅侧翼一间布置得更为雅致、光线柔和的采访室内,李玄策作为“羲和工程”战略与文化总顾问,端坐在一张明式圈椅上。他今日穿着一件改良的深青色立领中式上衣,领口缀着一枚古朴的玉扣,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度。背景是一幅巨大的水墨星空图,与“羲和”的主题遥相呼应。

几位重量级媒体的资深记者围坐对面。央视的记者率先提问,问题直指核心:“李首席顾问,‘羲和工程’的宏伟蓝图令人振奋。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当今世界航天领域强手如林的背景下,我们为何要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去探索太阳系边缘那片‘荒芜’之地?它的战略意义和文化价值究竟何在?”

李玄策微微颔首,目光平和地扫过提问的记者,又仿佛穿透了他们,望向更深远的地方。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如同古寺的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