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股子劲,比当年的菜鸟营还足。”他对李斯道。李斯点头:“百姓要过好日子,官员自然急着学本事——这才是大秦该有的样子。”
二、商潮涌动:闻风而动,利民生财
咸阳的变化,最先嗅到商机的是商人。
楚地大商黄歇刚在咸阳街头转了半日,就直奔传艺棚。见王大娘的染布坊日销彩布百匹,当即拍板:“我要开十家染坊,用你的法子,聘你的徒弟当师傅,工钱给双倍!”
王大娘的大徒弟是个西域女子,名叫阿依莎,黄歇亲自给她作揖:“阿依莎师傅,求您去楚地教徒弟!”
临淄盐商田氏更狠。他见李老铁的铁锅铺前百姓排队抢购,直接包下巧成城来的十个铁匠:“我在关中开五十家铁锅铺,
管吃管住,每月工钱三百钱,干得好还分利!”铁匠们以前是奴隶,如今被喊“师傅”,红着眼圈应:“俺们拼了命也给田老板干好!”
烧砖、造车、开茶社的商人接踵而至。关中富商吕不韦的儿子吕泽,一口气投了百万钱,在咸阳周边开了五座砖窑、三座车坊,招工牌上写着“招烧砖匠、木匠、车匠,管吃住,月钱二百钱,女子同酬”。
告示贴出三日,就招了两千人,其中有三百多个是妇人——她们有的跟着牡丹学过堆肥,有的跟着蒙嫣的工坊学过纺线,此刻都成了“师傅”。
“以前当奴隶,干活像牲口;现在当师傅,商人给俺们端茶!”
来自赵地的织匠张大姐,如今在吕泽的织坊教姑娘们织木棉布,每月工钱比丈夫还多,她摸着新做的紫布袄笑,“这日子,做梦都不敢想。”
商人们的竞争,让手艺人成了香饽饽。染匠师傅走在街上,会被商人拦住塞钱;铁锅匠刚出棚,就有车在门口等;连烧砖的窑工,都被各郡的窑主抢着预定。“
现在不是商人挑工匠,是工匠挑商人。”李斯查商税时笑着说,“哪家给的工钱低、不尊重人,根本招不到人。”
三、税入盈库:民生兴旺,国帑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