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群贤来学:商潮涌动,手艺生辉

商潮涌动,最直观的变化是商税。

李斯捧着新算的账册,跑进章台殿时,声音都在抖:“陛下!上月商税……翻了三倍!”他指着账上的阿拉伯数字:“染布坊缴钱五十万,铁锅铺缴三十万,砖窑、车坊各缴二十万,连茶社、戏台都缴了五万……加起来一百五十万钱,比去年全年的商税还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嬴政接过账册,指尖划过“楚地黄歇染坊”“临淄田氏铁锅铺”“吕泽砖窑”等名字,忽然笑了:“以前总愁打仗、修驰道没钱,现在才知道,让百姓过好日子,钱自然就来了。”

更让他欣慰的是民生。各郡来的学员结业回乡后,楚地的染坊、上郡的砖窑、胶东的车坊陆续开张,百姓有了活干,手里有了钱,买彩布、换铁锅、盖砖房的越来越多。

上郡郡守奏报:“边塞土屋渐少,砖房日多,冬雪压塌房舍的事,少了七成。”楚地郡守奏:“江汉女子皆穿彩衣,铁锅炒菜成风尚,百姓说‘日子比以前甜’。”

赢欣在咸阳的最后几日,特意去了趟新建的“工匠市”。这里聚集了来自各郡的手艺人,有染布的、打铁的、烧砖的,甚至有女子开的“巧娘坊”,专卖绣着简体字的帕子。

一个卖铁锅的赵地师傅,正给买锅的百姓讲“炒菜要旺火”,旁边染布的楚地妇人,在教姑娘们调“天蓝色”(用紫草加槐叶)。

“你看,”赢欣对身边的胡亥道,“这就是‘民生’——不是官府逼出来的,是百姓自己想过好日子,手艺人想挣体面钱,商人想赚踏实利,合在一起,就成了大秦的气脉。”

胡亥看着眼前的热闹,想起自己以前在咸阳斗鸡走狗的日子,脸有些红:“二十二弟,我以前真是不懂事。往后我巡视,不只看菜鸟营,更要看这些手艺人过得好不好——他们过得好,大秦才真的好。”

嬴政站在章台殿的高台上,望着咸阳城升起的烟火,那里有染坊的蒸汽、砖窑的浓烟、铁锅炒菜的香气,还有百姓的欢笑声。

他知道,这些烟火里藏着的,不只是商税,更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百姓有盼头,手艺人有尊严,国家有钱粮,这样的王朝,才能像润疆城的麦子,一季比一季旺,一年比一年强。

而那些从定远来的传艺者,那些从各郡来的学员,那些奔涌的商人,那些忙碌的手艺人,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正在改写大秦的历史,只知道:好好干活,就能过上好日子——这朴素的道理,恰恰是最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