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个例子:润疆有个70岁的老牧民阿古拉,去年说“一把年纪学字没用”,
臣等给他送了大字课本,教他认“马”“羊”“草”,
现在他能给远方的儿子写“家里羊多了,勿念”的短笺,逢人就说“识字能想家”。
2. 破“性别界”:女童也入学
- 设“男女混班”:学堂不设“女禁”,女童与男童一起上课,
课本、师资完全一样;还在各郡设10所“女童专项学堂”,
配女先生(多是识字的农妇、医女),教女童“识字+女红+卫生知识”,比如教“织”字时,还教怎么织秦胡混纺布。
- 给“女童补贴”:凡送女童上学的家庭朝廷每亩田补贴粟米5斗,若女童能认100个汉字,再奖励布帛1匹。
去年关中某村,有20户送女童上学,今年已有5个女童能帮家里记账,还有3个考上了咸阳太学的“女红科”。
3. 破“种族界”:异族同待遇
- 设“双语学堂”:在西域、北境等异族聚居区,设“秦语+异族语”双语学堂,
课本用两种文字标注(如秦字旁注匈奴语、百越语),
先生也懂双语,比如教“大秦”二字时,会用匈奴语解释“天下一家的国度”;
- 免“异族学费”:异族子弟上学,全免学费,还发“课本补贴”(每人每年发1册新课本),
其家庭若入秦籍,再额外奖励“识字粮”1石。
去年呼伦贝尔的匈奴少年巴图,通过双语学堂学会秦字,
现在能帮部落写“归附文书”,还教其他少年认汉字。
4. 保“普及度”:措施落地
- 「师资保障」:培养1万名“全科先生”,
从太学毕业生、识字老兵、异族双语者中选拔,
每人派往1个村落,朝廷给俸禄(每月400钱)、给住房(村学堂旁的砖房);
- 「教材保障」:用巧成城的活字印刷术,
印简体字课本100万册、成人夜校课本50万册、
银发大字课本30万册,成本比手抄低8成,能快速运往各郡;
- 「激励保障」:凡认满500个汉字、会算100以内加减法的百姓,
小主,
可优先选“村吏”“农官助手”“商队记账员”等岗位,去年润疆有个夜校学员,
因会记账被吕雉商队录用,每月能赚500钱,比种地多两倍。”
扶苏话音刚落,西域民生官阿木(异族代表)就站起来急问:
“扶苏公子,西域多沙漠,村落分散,夜校咋设?
俺们部落离最近的学堂有五十里,来回太费劲!”
扶苏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流动学堂册”:
“已造500辆‘流动学堂车’(马拖式,车厢改造成小教室),
每车配1名先生、1箱课本,每月巡回3个村落,
每个村落驻留5天,百姓不用跑远路,在村头就能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