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黑木寨里就热闹起来。
扶苏派来的学堂先生在寨子里搭了个茅草屋,每天教孩子们认秦字、算算术;
陈农官的农科学生则带着占城稻种子,教滇越人怎么在梯田里插秧;
老吴的医官队在寨子里设了个临时医点,免费给人看病,
还教大家“勤洗手、喝开水”,预防瘴气。
木呷看着寨子里的变化,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了。
有天,他拿着一件崭新的藤甲找到项庄:
“这是俺们滇越最好的藤甲,水火不侵,送给你。
以后,黑木寨就是大秦的寨子,俺们滇越人,就是大秦人!”
项庄接过藤甲,又回赠了他一把巧成城造的铁刀:
“以后,要是有其他部落欺负你们,俺们第三军团帮你们!
咱们一起守着澜沧江,一起种稻子,一起过好日子!”
三、归附传全滇:百寨来朝,江桥连民心
黑木寨归附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滇越各部落。
没过多久,周边十几个山寨的首领都骑着大象,来到澜沧江桥边,
想看看这座“能让秦人滇人一起走”的桥,也想听听大秦的规矩。
项庄特意在桥边摆了宴席,用大秦的红烧肉、滇越的烤竹筒饭招待他们。
席间,木呷给大家讲了秦军送铁锅、建学堂、教种地的事,还让阿朵念了刚学会的秦字:
“俺会写‘大秦’‘滇越’‘朋友’这几个字了!
先生说,咱们都是朋友!”
一个叫岩松的首领,来自最远的芭蕉寨,他皱着眉问:
“俺们寨子里的人,只会种香蕉,不会种稻子,秦人也能教俺们吗?”
陈农官赶紧站起来:
“当然能!
俺们有适合热带种的‘香蕉稻’,产量高,还能跟香蕉一起种,
你们种了,一年能多收不少粮食!”
老吴也补充道:
“俺们还能教你们治瘴气!
上次芭蕉寨有人生病,就是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
俺们教你们挖井、煮水,以后就不会生病了。”
岩松听了,当即拍板:
“俺们芭蕉寨也归附大秦!
俺们要学种稻子,要学治瘴气,还要让寨子里的娃上学堂!”
其他首领也纷纷响应,有的说要跟商队换铁锅,
有的说要请先生去教书,还有的说要派年轻人去大秦当兵,跟着项庄守南境。
项庄看着热闹的场面,对钟离昧说:
“你看,赢欣公子说的‘融得进’,就是这样——不是靠刀枪,
是靠真心,靠让他们看到好日子。”
钟离昧点头:
“是啊,这桥不仅连了澜沧江两岸,还连了滇越人和秦人的民心。
以后,南境再也不用怕部落叛乱了。”
当天下午,十几个部落的首领一起在归附文书上按了手印,
还在澜沧江桥上挂了一块木牌,上面用秦字和滇越文写着“秦滇一家,江桥连心”。
阿朵和寨子里的孩子们,在桥上唱着新编的歌,歌词里混着秦话和滇越话:
“澜沧江,架大桥,秦人和俺们,一起笑……”
夕阳下,澜沧江桥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动。
项庄站在桥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滇越山寨,
心里踏实得很——南境守住了,而且守得比他想象中更好。
他知道,这只是二五计划“南守”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教更多滇越人种稻子、学秦字,
让澜沧江两岸,真正变成大秦的沃土,变成滇越人和秦人共同的家园。
江风吹过,带着稻花的清香和孩子们的歌声,项庄仿佛看到了来年的景象:
梯田里长满了金黄的稻子,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商队的马车在桥上穿梭,滇越人和秦人笑着打招呼——这,
就是他想要的南境,也是大秦想要的“融得进”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