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流动学堂车出发:马拖教室进西域,牧民娃村口上学

是大秦的工匠造的;

现在学的字,

是大秦的字,

咱们都是一家人。”

哈力克也点头,

喝了口马奶酒:

“以前总觉得大秦人是外人,

现在才知道,

他们送种子、送农具、送学堂,

是真把俺们当家人。

以后俺们的娃,

也要学大秦字,

跟大秦的娃一样有出息。”

夜里,

不少牧民带着问题来找先生。

有问“盐”字咋写的,

想知道商队换盐的价格;

有问“病”字的,

想看懂医官的药方;

还有问“田”字的,

想在自己的地边插个木牌,

写上名字。

赵书干脆在毡房里开了“夜课”,

借着篝火的光,

一笔一划地教。

牧民们学得认真,

连哈力克都跟着写“哈力克”三个字,

虽然写得慢,

却格外郑重:

“俺活了六十岁,

终于能写自己的名字了!

以后去农站领种子,

就能自己签字,

不用按手印了。”

王砚看着满屋子的人,

对李墨道:

“以前总担心牧民不愿学,

现在才知道,

只要跟他们的日子有关,

他们比谁都上心。

这流动学堂车,

真是选对了路子。”

李墨点头,

望着窗外的星空:

“陛下说‘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

就是要让每个大秦人,

不管是老秦户还是西域牧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都能认字、能明理,

这样西域才能真的稳。”

四、启程续途:字传千里,希望萌芽

第二天清晨,

流动学堂车要前往下一个部落。

古丽和孩子们早早等在村口,

手里捧着自己写的字,

还有晒干的野花。

“先生,

你们还来吗?”

古丽拉着王砚的袖子,

眼里含着泪。

“来!

等你们学会一百个字,

俺们就来送新课本!”

王砚摸了摸她的头,

把一支用芦苇做的笔送给她,

“用这个写字,

比木炭更清楚。”

哈力克牵着两匹骆驼走过来,

骆驼背上驮着水和干粮:

“李学官,

这是俺们的一点心意,

路上用。

俺已经跟周边三个部落说了,

他们都等着你们去开课呢!”

李墨接过干粮,

感动道:

“多谢哈力克长老!

俺们一定把学堂车开到每个部落,

让所有娃都能上学。”

马车启动时,

孩子们跟着跑了很远,

嘴里喊着:

“先生再见!”

“俺会好好认字的!”

古丽举着写有“大秦”二字的木板,

高高挥舞着。

阿木站在村口,

望着学堂车远去的背影,

对身边的牧民说:

“等下次学堂车来,

俺也跟着学,

以后要教更多人认字,

让西域的每个部落,

都有会写秦字的人。”

车厢里,

王砚翻开笔记本,

写下:

“黑沙岭部落,

三十名孩童入学,

二十名牧民学字,

已会写‘麦’‘羊’‘人’等十五字,

下一站:孔雀河部落。”

曹平赶着车,

笑着说:

“这学堂车比连弩车管用!

连弩车能守疆,

这学堂车能融心,

等所有牧民都认字了,

西域就是真的大秦疆土了。”

李墨望着窗外掠过的波斯麦田,

田里的牧民正用曲辕犁耕地,

远处的粮仓隐约可见,

心里满是踏实。

他知道,

这流动的学堂车,

载着的不仅是课本和先生,

更是知识,

是希望,

是“全民识字,无分彼此”的初心。

风掠过戈壁,

带着麦香和墨香,

吹向远方的部落。

那里,

有等着认字的孩子,

有盼着学农书的牧民,

有即将展开的课本,

还有正在萌芽的,

属于大秦的,

融合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