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羊三只”。
帖木尔长老皱着眉,
拉着巴图过来:
“你看看,
这账册是不是又有问题?
去年咱们缴两石粮,
没说要折羊。”
巴图接过账册,
手指划过秦字:
“长老,
这里写着‘粮不够,
可折羊,
一石粮换一只羊’,
小主,
咱们每户缴两石粮,
不用折羊,
小吏是故意多要!”
小吏脸色一变,
梗着脖子说:
“你个毛孩子懂什么?
这是农站的规矩,
不信你问李学官!”
“不用问!”
巴图从怀里掏出李砚给的“粮税细则”,
上面用双语写着“新归附部落,
年缴粮两石,
免羊税”,
“这是朝廷的规矩,
你敢改?
我去农站找陈农官评理!”
小吏没想到一个匈奴少年能看懂秦字文书,
顿时慌了神,
赶紧改账册:
“是……是我记错了,
就缴两石粮,
不折羊。”
部落的人都围过来,
看着巴图手里的文书,
七嘴八舌地夸:
“巴图真厉害!
学了双语,
再也不怕小吏骗咱们了!”
“以后收粮、领种子,
都让巴图看看文书!”
帖木尔长老拍着巴图的肩,
眼里满是欣慰:
“我说学双语有用吧?
你这孩子,
成了部落的‘护身符’!”
巴图攥着文书,
心里又热又亮——
以前总觉得秦字遥远,
现在才知道,
这笔画里藏着公道,
藏着部落的安稳。
他跑回学堂,
把“粮税细则”抄在羊皮卷上,
一边秦字,
一边匈语,
贴在部落的议事毡房里。
三、进阶任务:写文书,领良种
下午,
李砚带来个好消息:
农站要给归附部落发苜蓿良种,
需要填“领种申请书”,
得用秦字写清楚部落人数、田地亩数。
“这申请书,
谁能试试写?”
李砚举起空白文书,
上面列着“部落名、户数、田亩、领种数量”等项。
巴图立刻站起来:
“我来!
我能译!”
他先问帖木尔长老,
把“呼伦贝尔匈奴部落、三十户、四百五十亩田、领种一百斤”
记在羊皮卷上,
再对照学过的秦字,
一个一个写在申请书上。
遇到不会的“亩”字,
就看黑板上的范例;
忘了“斤”字,
就问李砚,
再用匈奴文标注在旁边。
写了半个时辰,
申请书终于填好——
秦字虽然还有点歪,
却一笔一划写得清楚,
匈奴语的注释也准确。
李砚接过看了看,
笑着点头:
“完美!
农站看到这文书,
明天就能送种子来。
比我上次帮别的部落写的还规范!”
帖木尔长老凑过来,
摸着申请书上的秦字,
又看了看匈奴文注释,
感慨道:
“以前咱们领东西,
只能靠嘴说,
人家记多少是多少,
现在有了文书,
白纸黑字,
清清楚楚,
这才是‘安稳’啊!”
第二天一早,
农站的送种车就到了,
拉着满满两车苜蓿种子,
还有墨家造的小型曲辕犁。
送种的小吏看着巴图填的申请书,
惊讶道:
“你们部落居然有人会写秦字文书?
比不少老秦户写的还工整!”
巴图笑着递上自己抄的“苜蓿种植手册”,
一面秦字,
一面匈语:
“这是李学官教的种植方法,
我们都能看懂,
保证种好!”
小吏接过手册,
连连称赞:
“要是所有归附部落都有你这样的‘翻译官’,
咱们的农科知识早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