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工地热土兴商机:全民奋斗盼未来,大秦处处有荣光

- 食:除了小吃摊,粮商在工地旁设了临时粮铺,售卖麦种、小米、咸菜,方便工匠和百姓囤货;酒商运来桶装麦酒,累了一天的工匠们喝上一碗,解乏又尽兴;

- 住:精明的商户搭起临时客栈,用墨家改良的可拆卸帐篷,铺着干草和粗布被褥,1钱一晚,供远道而来的工匠住宿,天天满员;

- 行:车马行老板增派了马车,往返工地与周边村镇,2钱一趟,方便百姓上工、回家,车轱辘转得不停;

- 乐:说书人在空地上搭起戏台,讲王翦破楚、禽滑厘发明自流井的故事,工匠们收工后围坐听讲,时不时鼓掌喝彩;还有杂耍艺人表演抛球、喷火,给忙碌的工地添了不少欢乐。

“以前做买卖,顶多卖点粮布,现在不一样了!”

布庄老板清点着商票,笑得合不拢嘴,“工地人多,需求旺,俺这一车布三天就卖完了,下次要多进点异族喜欢的彩绸,肯定更抢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眼中有光:从吃饱到盼好,大秦精神焕新

工地上,无论是挥汗如雨的工匠,还是忙碌的妇人,抑或是吆喝叫卖的商人,每个人眼中都透着前所未有的光亮。

那光里,没有了往日“只求吃饱”的窘迫,多了对未来的笃定——是农户盼着攒钱添农具、盖新房,是妇人盼着给娃攒学费、买新衣,是商人盼着扩大生意、赚更多银钱,是工匠盼着学好手艺、成为墨家核心成员。

西域商人的儿子阿木,跟着父亲来卖烤串,一边忙活一边学秦话,他说:“大秦太好了,只要勤快就能赚钱,我要学好秦话,以后在这里开一家大酒楼!”

退役老兵赵勇,带着儿子来工地上做护卫,看着拔地而起的宅院,感慨道:

“以前打仗是为了让家人吃饱,现在干活是为了让日子更好,大秦没有让我们这些老兵寒心!”

夕阳西下,工地上的夯土声渐渐平息,小吃摊的灯火次第亮起。

百姓们揣着当日的收入,或去小吃摊解馋,或去杂货铺买些家用,或带着孩子散步,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

这光芒,是大秦政策红利催生的希望,是全民奋斗浇灌的果实,更是大秦从“统一天下”到“盛世兴邦”的生动写照——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饥寒交迫的窘迫,只有对未来的无限期盼,和为更好生活拼搏的滚烫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