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他倾尽资金,组织了一支小型船队,满载生丝和茶叶,欲往南洋。不料,船队在舟山外海遭遇罕见风浪,两船倾覆,血本无归。消息传回,债主临门,几乎将他逼上绝路。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独自一人在黄浦江边,望着江上往来穿梭的外国火轮船,心中充满了不甘与迷茫。但他没有跳下去,反而被那些钢铁巨兽激起了更强的斗志——“彼能为之,我中华子弟为何不能?”
三、 结识豪杰,暗通“逆”旅
为了偿还债务、东山再起,沈佑不得不涉足一些更为灰色、甚至危险的领域。他凭借积累的信誉和灵活的手腕,开始为一些南北商帮调解纠纷,甚至参与了一些私盐、漕粮的“漂没”生意。在这个过程中,他三教九流的人物皆有接触,锻炼出极强的交际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他也因此结识了一些江湖豪杰,以及一些对清廷不满、暗中从事反清活动的会党人士。
一次,他在汉口处理一批紧要货物时,无意中卷入当地码头帮派与官府的冲突。官府欲以“通匪”罪名抓捕帮派头目,而那位头目曾在他困难时施以援手。沈佑利用自己对水路和官场规则的熟悉,巧妙设计,帮助那位头目及其部分核心成员金蝉脱壳,远走他乡。此事虽风险极大,却让他在江湖上赢得了“讲义气、有担当”的名声,也让他更深切地体会到清廷吏治的腐败与底层民众的苦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经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的思想。他亲眼目睹洋货倾销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亲身体会官府胥吏对商民的盘剥,也隐约感觉到这个庞大帝国正在从内部朽坏。他开始思考,除了个人致富,是否还能做些什么?他与那些会党人士的交往中,也听闻了南方一些“异动”的风声,心中隐隐有所期待。
四、 慧眼识势,投资“奇货”
大约在柏凌云于南方起事的前几年,沈佑的生意已颇具规模,他恢复了“沈富安”这个更为吉利的本名,在东南商界已是小有名气的“沈老板”。他不仅经营丝茶出口,还涉足钱庄、当铺,甚至投资了新式的缫丝厂、小轮航运。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一位秘密会党朋友,接触到一批从广东运来的“特殊货物”——并非寻常商品,而是一批急需的西药材、五金零件和若干书籍图纸。牵线的朋友语焉不详,只言是南方一位“大人物”所需,风险极高但利润亦厚,且关乎“未来大势”。
沈富安仔细查验了那批货物清单,特别是那些书籍图纸,涉及机械、格致之学,绝非寻常商贾或土匪所需。他联想到近年来听闻的关于南方革命党人的零星消息,心中一动。他没有过多追问,沉吟片刻后,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不仅接下这笔生意,分文不取,还额外捐赠了一大笔银钱,并通过自己的商业渠道,安全、迅速地将物资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