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村的技术骨干李伯蹲在田边,抓起一把土捻了捻,对围过来的村民说:“这种土太瘦,得种点绿肥养一养。咱们带的是‘紫云英种子’,撒下去十天就能发芽,长到半尺高翻进土里,就是最好的肥料。”
他一边说,一边演示播种:“种子要均匀撒,每亩地撒两斤,覆盖半寸薄土,再浇一次灵泉水,保准发芽快。”村民们立刻拿来竹筐和锄头,跟着学播种。一位大妈边撒种子边问:“灵泉水不够咋办?普通井水行不行?”
银饰女孩走过来,笑着回答:“普通井水也可以,就是要多浇一次。另外,咱们还可以把家里的枯枝落叶堆起来腐熟,制成有机肥,比灵泉水更管用。”她还拿出土壤检测仪,帮村民测地块肥力,“这块地肥力2.3,需要多撒些灵草灰;那块地肥力3.1,直接种绿肥就行。”
村民们拿着小本子,认真记下每句话。村支书看着忙碌的孩子们,感慨地说:“以前种地全凭老经验,现在有了科学方法,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芦苇荡这边,数据记录队的孩子们正和清塘村的技术骨干一起,搭建临时水位监测站。芦苇荡水域广阔,水面上长着零星的枯萎灵草,远处的芦苇丛随风摇晃。
队长指着准备好的材料——几根竹竿、一卷测绳、一块木板,对村民说:“咱们选三个关键监测点,每个点插一根竹竿,竹竿上绑上测绳,标上刻度,每格代表一寸水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一边搭架子,一边解释:“红色刻度线是‘警戒水位’,超过就要排水;蓝色刻度线是‘最低水位’,低于就要补水。每天早上记录一次,数据记在这个本子上,方便后续对比。”
村民们跟着帮忙扶竹竿、绑测绳。一位年轻村民疑惑地问:“光看水位够吗?水里的灵气咋测?”数据记录队的队员立刻递给他水质检测试纸:“把试纸放进水里泡一分钟,变成绿色就是正常,变黄就是灵气不足,这时候就要给水域灵草撒点灵脉晶屑。”
大家跟着试纸检测,看着试纸变成鲜亮的绿色,都松了口气。村长握着队长的手说:“以前管水全凭感觉,现在有了监测站和试纸,再也不用怕灵草枯萎了!”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各队的帮扶工作都有了明显成效。
石林谷的岩石缝隙全部完成防冻加固,村民们不仅学会了用测灵仪,还自发组成了“岩石监测小组”,每天轮流检查;稻禾乡的紫云英种子顺利发芽,田埂上冒出一片嫩绿,土壤肥力检测数据比之前提升了0.5;芦苇荡的三个临时水位监测站全部投入使用,水域灵草的新芽也从枯萎的草丛中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