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冲吧,少年

周平躬了躬身,姿态放得很低。

卢晚等人有些意外,连忙起身还礼。

他们虽然顽劣,但对这些苦读的前辈,还是存着几分敬意。

“周先生有何指教?”宋河问道。

周平的脸微微泛红,搓着手道:“指教不敢当。只是……我考得多,见的也多,想跟几位说说这府试的门道,免得你们初次上场,吃了暗亏。”

他见几个少年听得认真,胆气也壮了些,便打开了话匣子。

“府试跟县试,那是天差地别。县试,只是县尊老爷对本县童生的一次摸底,考校的是基本功,是背诵,是帖经墨义。”

“可府试,主考官乃是学政大人!学政大人是什么人?那是朝廷简派,专管一省文教的大员,眼界高着呢!”

“所以,府试的搜检,严!比县试严十倍!你们进场前,最好连口腹之欲都戒了,吃些清淡的。”

“发髻要解开查,鞋底要拿针捅,笔管要对着光看,砚台要整个泡水里验!一丝一毫的夹带,都别想。”

李魁听得咋舌:“这么夸张?”

“这算什么?”

周平苦笑,“我亲眼见过,有人把小抄塞在馒头里,被当场搜出,枷号示众三个月,一辈子的功名路,就这么断了。”

四人听得心头发紧。

周平又道:“再说考题。府试的经义题,往往暗藏机锋,不再是死记硬背就能过关。最要命的,是策论!”

他加重了语气:“县试的策论,你写得花团锦簇,引经据典,便能拿高分。”

“但府试的策论,学政大人要看的,是你的见识,是你对时弊的洞察,是你解决问题的法子!空话套话,华而不实,在学政大人眼里,一文不值!”

“尤其是咱们青州府的王学政,听闻是实干派出身,最厌恶的便是夸夸其谈。”

“你们的策论,务必言之有物,切中要害。”

周平絮絮叨叨,将自己多年落榜总结出的血泪经验,倾囊相授。

没有半分藏私,也没有长辈对晚辈的倨傲,有的只是一种同为赶考人的惺惺相惜。

宋河听完,站起身,对着周平深深一揖。

“多谢周先生金玉良言,学生们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