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皇帝强行压下怒火,目光再次转向林小满,锐利如刀:“你冒险回京,不只是为了送信吧?靖王在信中言,你另有要策呈献?”
“是!”林小满深吸一口气,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她再次跪下,从怀中取出那份精心撰写、甚至沾染了旅途风尘的《军粮改良策》以及几份用油纸包裹的干粮样品,双手奉上:“陛下!北疆危局,固然需雷霆手段铲除逆贼,然边军将士乃国之干城,其心不可乱!民女此次北行,见边军粮秣粗劣,甚有霉变克扣之事,士卒怨声载道,此乃动摇军心、资敌以柄之大患!民女不才,凭家传所学及沿途见闻,草拟此《军粮改良策》,并试制样品若干,恳请陛下御览!若此策能行,或可稍解士卒之苦,稳边军之心,亦可显陛下爱兵如子之仁德!”
这番话,她已在心中演练过无数次,此刻说出,虽带颤音,却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尤其将改良军粮与“稳军心”、“显仁德”联系起来,更是凸显了政治眼光。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显然没料到林小满会献上如此策论。他示意太监将策论和样品呈上。他先拿起一块改良后的干粮样品,仔细看了看色泽,又掰开一小块闻了闻,甚至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眉头微蹙,似在品味。接着,他展开那份策论,仔细阅读起来。
小主,
策论中,林小满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从边军现有粮食体系的弊端入手,详细分析了问题所在,然后提出了具体的改良方案,包括原料配比、制作工艺、储存方法、便携设计等,甚至粗略估算了成本和对士气的潜在提升。文字朴实,却数据翔实,思路清晰,尤其是那“便携汤料”和“耐储菜蔬”的想法,颇具巧思,远超寻常朝臣奏章中空洞的建言。
御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皇帝翻阅纸张的沙沙声和烛火偶尔的噼啪声。林小满跪在下方,手心全是冷汗,时间仿佛过得无比漫长。
不知过了多久,皇帝终于合上策论,抬起眼,目光深沉地注视着林小满,久久不语。那目光中,有审视,有惊讶,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林小满,”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淡,却少了几分之前的凛冽,“这份策论,是你自己所写?”
“回陛下,确是民女根据北疆见闻及平日所学,草拟而成。若有疏漏狂妄之处,恳请陛下恕罪。”林小满恭谨回答。
“疏漏?狂妄?”皇帝忽然轻笑一声,笑声中带着一丝感慨,“朕观满朝朱紫,食君之禄,能如你这般,切身深入边塞,洞察士卒疾苦,并提出此等切实可行之策者,寥寥无几!你这份心思,这份眼界,已远超一介厨娘之限!”
这话语中的赞赏之意,让林小满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几乎要喜极而泣。
“此策,朕准了!”皇帝斩钉截铁,“即刻交由兵部、户部、将作监联合会同办理,先在京畿驻军中小范围试制试用,若成效显着,便推广至北疆及各处边军!林小满,你献策有功,朕心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