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因材施教与暗夜惊鸽

幽冥火再现的警讯,如同猝然泼入“五味居”这锅温吞春水中的一瓢冰水,瞬间激得人心底生寒。那只神秘黑鸽带来的潦草字条,虽未言明具体威胁,但“目标疑为‘五味’”几字,已足够让赵琰与林小满脊背发凉。这个阴魂不散的组织,竟如此之快就嗅着味道追踪而至!

“消息来源不明,但宁可信其有。”赵琰捻着那张纸条,眼神锐利如鹰,瞬间从温馨的教学氛围中抽离,变回那个历经沙场、洞悉危机的靖王,“秦义,立刻加强庄内暗哨,尤其是夜间,增派巡逻班次,所有出入人员严加盘查,陌生面孔一律记录在案。石坚,你带几个机灵的,扮作货郎或农户,在庄外十里范围内暗中查探,留意有无可疑僧道、商旅或陌生江湖人聚集。巽风,庄内水井、食材库房,每日必须由绝对可靠之人查验三遍,防人下毒!”

一道道指令清晰果断地发出,整个“五味居”在无声无息中进入了外松内紧的戒备状态。学子们依旧上课读书,灶房依旧炊烟袅袅,但无形的张力已弥漫在空气里。林小满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但心思却分出了一半,警惕着任何风吹草动。她深知,越是此时,越要维持表面的平静,不能自乱阵脚,更不能让年幼的学子们陷入恐慌。

然而,危机并未影响教学的深入。相反,或许是因为潜在的威胁,林小满更加意识到培养人才、薪火相传的紧迫性。而天赋异禀的阿卯,自然成了她重点关注的苗子。

这日的“辨药课”,林小满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课堂搬到了庄园后山的药圃。春日暖阳下,各种药草欣欣向荣,散发着混合的清香。学子们好奇地围拢在田埂边。

“今日,我们不读《本草》,只识百草。”林小满随手摘下一片薄荷叶,递给身边的阿卯,“阿卯,你尝尝,然后告诉大家,你尝到了什么?”

阿卯有些紧张,但还是依言将叶片放入口中,仔细咀嚼品味,闭目感受片刻,怯生生地开口:“先生……有点凉,有点辣,还有……一点点苦,舌头麻麻的,闻着有清气。”

“很好。”林小满赞许地点头,又摘了一片形似薄荷,但叶缘锯齿更细密的叶子给他,“再尝这个。”

阿卯尝后,迟疑道:“这个……凉味淡些,辣味几乎没了,苦味重了一点点,麻的感觉不一样,好像……留在喉咙里更久?香气也好像……厚一点?”

林小满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阿卯描述的,正是薄荷与留兰香极其细微的差别!寻常人根本难以分辨!她压下激动,对众学子道:“此乃薄荷,性辛凉,可疏风散热;彼为留兰香,亦名绿薄荷,功效相近,但其气更醇和,更长于理气。二者药性有微妙差异,用途亦略有不同。辨识药材,不仅靠眼看,更需鼻嗅、口尝、身心感受,尤其是这‘味’中之细微差别,往往决定了药效的精准与否。”

她又依次让阿卯品尝了紫苏叶(言其“有辛香,能解鱼蟹毒”)、蒲公英(言其“微苦带甘,有清郁结之气”),阿卯竟都能准确描述出它们独特的气味和口感特征,甚至能模糊感觉到其药性走向。其他学子听得啧啧称奇,看向阿卯的目光充满了羡慕与佩服。

林小满趁热打铁,将胡老头笔记中关于“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的初级理论,融入这生动的实践课中讲解。她让每个学子都亲自品尝几种常见药草,引导他们用心感受,而非死记硬背。一堂枯燥的药材辨识课,在她的引导和阿卯这个“活教材”的激发下,变得生动有趣,学子们兴致高昂,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