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圣火归寂与至味归真

圣火遗迹深处,“源火”光团核心显现出的、那似有若无的光之书卷虚影,如同神迹,震撼了在场每一个人。其流转的意蕴,竟与《人间至味录》的核心理念隐隐共鸣!这异象持续了约一炷香的时间,方才缓缓收敛,最终化为一道温润平和的光芒,稳定地悬浮于石台之上,不再狂暴,反而散发出滋养万物的生机。洞窟内的躁动彻底平息,连岩壁都仿佛焕发出新的光泽。

“圣火……被驯服了……被‘味’之道驯服了……” 一位被解救的遗民长老喃喃自语,热泪盈眶,朝着林小满和那光团深深叩拜。阿娜尔与族人们相拥而泣,这场近乎灭族的危机,终于得以化解。

善后事宜繁杂而有序。阿史那顿莫贺在仪式反噬和战败的双重打击下精神崩溃,被遗民长老会依族规囚禁,等待审判。残余的“幽冥火”党羽负隅顽抗者被诛,投降者被关押。胡先生(黑袍祭司)的尸体被仔细检查,除了表明高党与“幽冥火”勾结更深之外,未找到更多关于“影子”的直接线索,但“影子”的威胁如同阴影,留在了众人心中。

最大的难题在于“源火”的归属。遗民长老会在商议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大长老(新推举出的继任者)对赵琰和林小满郑重言道:“‘源火’乃天地奇物,非一族可私藏。此番浩劫,皆因贪念而起。幸得二位秉持仁心,以‘至味’之道导其归正,证明守护而非占有,方是正道。我族决议:永久封闭此间核心遗迹,另择地脉平和之处建立新祭坛,将‘源火’部分溢散之力引至彼处,仅作缅怀与研究平衡之道所用。而引导、平衡‘源火’的‘钥匙’——亦即胡老先生与乌尔克大长老共研的‘心法’,与其深藏招祸,不如托付给真正理解并践行其道之人。” 他目光诚挚地看向林小满,“夫人所着《人间至味录》,已得此道精髓。我族愿将先辈关于‘平衡’的心得残卷相赠,助夫人完善此书,盼其能惠及天下,使世人明‘和’之贵,则‘源火’之威,自可消弭于无形。”

这份托付,重于千钧。林小满肃然应下。在遗民们的帮助下,他们拓印了石台部分关键符文,抄录了心得残卷。临行前,林小满将最后一份“安神补元羹”分赠给受伤的遗民,并将《至味录》中关于食疗调理的部分要点悉心相授。阿娜尔决定留下,协助族人重建家园,但将一枚刻有火焰与琴纹的骨哨赠予林小满:“见此哨如见我,圣火遗民,永感大恩。西域之路,永为君开。”

带着遗民的祝福、珍贵的知识、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赵琰、林小满一行人踏上了归途。归程虽少了追兵的紧迫,心情却依旧沉重而充满希望。沿途,他们见证了那本薄薄的《便民食鉴》已在西北边陲悄然流传,有士兵谈论如何辨识毒菇,有主妇学习如何储存菜蔬,虽是小惠,却已见星火。

数月后,众人安然返回已重建并转入更隐秘状态的江南翠微谷(旧址已焚,新址更为隐蔽)。周平、秦义等留守旧部闻讯赶来,劫后重逢,悲喜交加。分散各地的弟子如张诚、李芸娘等也纷纷传来平安讯息,并汇报《至味录》部分抄本已在特定圈子内小范围传阅,引起极大震动。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正本安全、有效地公之于众,实现其最大价值。此刻,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悄然降临。之前赵琰尝试送往京城的书信与书稿精要,历经周折,竟通过“守火人”的隐秘渠道,送达了一位深受太后信任的退隐老宫女手中。此老宫女早年曾受胡老头医术恩惠,体弱多病,试用书中所载药膳后,竟沉疴渐消。适逢太后因皇帝年幼、操劳国事导致旧疾复发,太医束手,老宫女便冒死将《至味录》部分养生篇献于太后。

太后服用依据书方调制的药膳后,病情竟大有起色,凤心大悦,细阅书稿,尤对其中“食为天,安为先,养为本,和为上”的理念深以为然,认为此乃修身、齐家乃至治国(体恤民生日用)的另一种智慧。遂下了一道密旨,并非宣召,而是以“颐养天年,弘扬养生之道”为名,特许赵琰、林小满在江南筹建“中华美食药膳学院”,并钦点《人间至味录》为首要典籍,供太医院参考,并允其刊印流传,以惠天下。

这道旨意,巧妙地将学院置于半官方背景之下,既给予了保护与名分,又未将赵琰等人直接推至朝堂风口浪尖,体现了太后的政治智慧与对其实学价值的认可。

有了这道“护身符”,一切水到渠成。赵琰与林小满倾尽所能,联合江南志同道合的名医、大儒、厨行泰斗(包括已化敌为友的司徒玄等人),在风光秀丽的太湖之滨,正式创立了“中华美食药膳学院”。学院不以门第取人,广招有志学子,分设“厨艺”、“药理”、“食安”、“传承”四科,理论与实践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