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未来诗惊黄鹤楼

黄鹤楼情缘 贾文俊 2252 字 15天前

压力瞬间给到了李慕白。他自然不敢在此刻班门弄斧,吟诵什么“故人西辞黄鹤楼”,那简直是自寻死路。他脑中电光火石般转动,一个更大胆,甚至堪称“疯狂”的念头骤然成形——既然不能用自己的诗,何不借用一下你李太白自己的?用你未来的诗,来打动现在的你!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赌赢了,或许能真正进入这位谪仙的视野;赌输了,则可能被当作胡言乱语之徒,再无接近的可能。

李慕白深吸一口气,目光迎上李白探究的视线,不闪不避:“晚生才疏学浅,岂敢与崔郎中争锋。只是……方才见先生眺望江景,神思飞越,晚生忽有所感,想到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一种……超然于此地此时的意境。”

“超然的意境?”李白眉峰一挑,兴趣更浓了,“愿闻其详。”

小主,

李慕白转过身,再次面向那烟波浩渺的长江,仿佛在积蓄勇气,也仿佛在酝酿情绪。他刻意放缓了语速,让自己的声音融入风涛之中:

“晚生愚见,崔诗之妙,在于‘粘着’于此楼此景,情真意切,然格局终究限于登临送目、乡关之思。若论及黄鹤楼,或许……或许还有一种写法,不执着于物象本身,而取其神韵,纵意所如,扶摇九天。”

他停顿了一下,感受到身后李白那几乎凝为实质的目光,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清朗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吟诵出的,却是未来将由李白亲手写下的瑰丽篇章: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仅仅开篇两句,如金石掷地,铿锵作响。那“凤凰”对“黄鹤”,“台空”对“楼空”,意象何其相似,气魄却陡然开阔!身后,李白的呼吸似乎微微一滞。

李慕白毫不停顿,继续吟诵,他将这首诗从金陵凤凰台“借”到了眼前黄鹤楼,意境却奇异地契合: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历史兴亡之叹,扑面而来,比之崔颢的仙人渺茫,更多了一份人世沧桑的厚重。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景象壮阔,仿佛将视野拉升至云端,俯瞰大地山河,气象万千!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最后一句落下,李慕白感觉自己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缓缓回身,看向李白。

只见李白已然怔在原地,脸上的慵懒与不羁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的震惊与迷惑。他双目圆睁,紧紧盯着李慕白,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那目光中有审视,有不解,有激赏,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熟悉感。

楼内其他几位文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吟诵吸引,纷纷侧目,低声议论着这是何人新作,竟有如此气魄。

良久,李白才长长吐出一口气,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好诗!好一个‘凤去台空江自流’!好一个‘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格局宏大,寄意深远,以历史兴亡衬江山永恒,以浮云蔽日喻仕途坎坷……确乎超然物外,直抒胸臆!这……这是小友所作?”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死死锁住李慕白的眼睛。

李慕白心中早已打好腹稿,他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复杂难言的笑容,这笑容里有对“原作者”的敬意,也有一丝穿越者独有的微妙情绪:“先生谬赞。此诗……气象非凡,晚生何德何能,敢据为己有?”

“哦?不是你?”李白上前一步,迫人的气势自然散发,“那是何人手笔?李某自问交游天下,诗坛俊杰多有耳闻,却从未听闻有此等佳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