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白知道,最关键的考验来了。他不能说出这是你李白未来的作品,那只会被视为妖言惑众。他只能用一个模糊的,却更能引发好奇的说法。
他抬起眼,目光越过李白的肩膀,望向楼外无垠的苍穹,眼神变得有些缥缈,仿佛在回忆什么极其久远或极其玄妙的事情,缓缓道:
“不瞒先生,此诗……乃晚生于一奇梦中所得。梦中见一谪仙人,于云海仙山之间,击节而歌,其音朗朗,其意磅礴。晚生醒来,只记得这零章断句,时常于心中回味,今日见先生风姿,与梦中仙人竟有几分神似,心有所感,不觉脱口而出。若论原作者……或许,是那天上谪仙吧。”
这番话,半真半假,将诗的来源推给虚无缥缈的梦境和谪仙,既解释了诗的出处,又无比巧妙地贴合了李白“谪仙人”的称号,更是在暗中狠狠地捧了李白一把。
果然,李白闻言,浑身剧震!
“谪仙……梦中得句……”他喃喃自语,眼中的震惊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甚。他李太白纵横半生,狂放不羁,视王侯如粪土,却独独对“仙道”、“天命”抱有异乎寻常的执着。李慕白这番话,可谓精准地击中了他内心最敏感、最自负,也最神秘的那根弦。
他再次仔细地、从头到脚地审视着李慕白,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年轻人。眼前的少年,目光清澈,不似作伪,言谈举止虽略带紧张,却自有章法,尤其是那“梦中得句”的说法,玄之又玄,却让他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奇异的共鸣。
难道,此子竟与仙道有缘?亦或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借他之口,来点醒自己什么?那诗中的意境,尤其是那份超脱与深沉的忧思,为何与自己潜藏心底的某些情绪如此契合?仿佛……仿佛那就是自己未来某日会写出的诗篇!
这个念头一出,连李白自己都觉得荒谬,却又无法遏制地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江风更急,卷动着两人的衣袍。黄鹤楼中,一时间竟安静下来,只有铜铃清越的声响和江涛拍岸的轰鸣。
李白脸上的震惊、迷惑逐渐沉淀,转化为一种深沉的、带着极度探究意味的专注。他不再将李慕白仅仅看作一个有些胆色的年轻书生,而是视为一个浑身笼罩着迷雾的、有趣的,甚至可能与他命运相连的“异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忽然仰天大笑,笑声爽朗,震动檐角:“哈哈哈哈哈!好一个梦中谪仙!好一个‘凤去台空’!小友,你很有趣,非常有趣!”
笑毕,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慕白,那眼神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更像是看到了某种值得认真对待的同类或谜题。
“今日这黄鹤楼,因崔颢诗而令李某搁笔,又因你这‘梦中仙诗’,让李某心潮再起。妙哉!小友,还未请教高姓大名?”
李慕白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第一关,算是险而又险地过了。他再次恭敬行礼:“晚生李慕白,见过李先生。”
“哦?你也姓李?”李白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意更深,“看来,你我还真是有缘。今日天色尚早,不知慕白小友可愿赏光,与李某共饮一杯?对这江天楼阁,对你那奇妙的梦境,李某可是有无数问题,想要与你好好探讨一番。”
邀请已发出,通往谪仙世界的大门,裂开了一道缝隙。
李慕白强压住内心的狂喜,郑重拱手:“固所愿也,不敢请耳。能得李先生赐教,是慕白之幸。”
夕阳将两人的身影在楼内拉得悠长。李白率先转身,袍袖一挥,向楼下酒肆走去,步伐依旧潇洒不羁。
李慕白紧随其后,看着前方那仿佛汇聚了整个盛唐光华的身影,心中却波澜再起。他知道,用“未来”的诗篇震撼李白,仅仅是第一步。这谎言如同筑于流沙之上的高塔,随时可能倾覆。接下来,这位心思敏锐、智慧超群的谪仙人,会如何“探讨”?自己又该如何应对,才能将这份机缘,真正转化为叩开师门的基石?
与李白对坐共饮,是梦寐以求的开始,还是更严峻考验的降临?那首“借”来的《登金陵凤凰台》,究竟会在李白心中激起怎样的波澜,又会将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引向何方?李慕白不知道,他只知道,他这只意外闯入历史河流的蝴蝶,已经扇动了翅膀,未来的风,将吹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