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巧破困局:何工妙手解“心”忧

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流体激励、转子动力学、热变形、间隙变化。

“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的集中质量模型,”何雨柱一边说,一边快速写出几个微分方程的核心项,“将转子、轴承、叶片简化为具有质量、刚度和阻尼的单元,重点考虑高速流体对叶片的非定常激励力,以及由于温度场不均匀导致的转子热变形和轴承游隙的变化。”

他看向一位负责材料的专家:“章工,您说得对,材料是基础。但如果能通过系统动力学优化,降低关键部件承受的极端载荷,或许能为我们现有的材料体系争取到更大的安全裕度,解了燃眉之急。”

他又看向负责气动设计的专家:“卢工,叶片气动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转子系统本身在特定转速下存在固有频率,容易被流体激励起来产生共振,那么再好的气动设计也可能无力回天。我们需要进行坎贝尔图分析,避开危险转速区。”

何雨柱侃侃而谈,他没有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全新的分析思路。

他将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上升到了“流固热耦合”的系统动力学高度,并指出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的可能性。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几位老专家开始认真思索何雨柱的话。

他提出的“集中质量模型”、“坎贝尔图”、“多物理场耦合”等概念和方法,虽然原理他们未必完全陌生,但如此清晰、系统地将它们应用到眼前这个具体难题上,并指出一条可行的分析路径,这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钱学成先生的眼中露出了赞许的光芒。

何雨柱的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他所欣赏的——抓住问题的物理本质,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进而寻找工程上的解决途径。

“很好!”钱学成一锤定音,“雨柱同志的思路很有价值!我们不能只盯着局部。

我建议,立即成立一个由动力、结构、材料、控制专业组成的联合分析小组,就按照雨柱提出的这个系统动力学分析框架,进行深入建模和计算!

小何,这个分析小组的组长,由你来担任,负责技术协调和模型构建!”

“是!钱先生!”何雨柱立刻领命。他知道,这既是信任,也是巨大的责任。

接下来的几天,何雨柱几乎泡在了计算室和实验室里。

他表面上带领着团队查阅资料、建立简化模型、进行手算和利用院里那台老旧的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暗地里,却早已让系统对涡轮泵进行了全方位的“虚拟诊断”。

小主,

【叮!基于输入参数及多物理场耦合模拟,涡轮泵异常原因分析完成。】

【主要问题:1、轴承支承刚度在高温下下降明显,导致转子临界转速降低,落入工作转速区间,引发共振。2、第三级涡轮叶片叶尖间隙在热变形后过小,导致局部气流激振。】

【优化方案:1、调整轴承预紧力和润滑冷却方案,提升高温刚度。2、微调第三级涡轮叶片型线及安装角,优化热态间隙。3、建议在XX-XX转速区间设置快速穿越程序,避开共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