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冶金部急召解难题 巧算高炉定风波

指挥中心里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不当班的工程师也闻讯赶来,屏息凝神地看着何雨柱一个人在那里进行着这场智力风暴。

三个多小时后,何雨柱放下了笔。他拿起最终的计算结果,走到结构图前。

“周总工,各位老师,”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充满自信,

“计算表明,问题根源确实在于耦合共振。烘炉初期,热风系统中某个调节阀的周期性动作(约0.8Hz),与炉壳中部区域的某阶轴向振动模态(约0.78Hz)非常接近,形成了强烈的能量输入。

这导致该区域炉壳产生微观的‘呼吸效应’,影响了炉衬与炉壳之间的接触热阻,造成了局部过热和应力集中,表现为异常温度梯度和振动。”

他用笔在结构图上圈出了一个具体的区域:“问题核心就在这个区域。共振放大了原本微小的热工不均匀性。”

“解决方案有两个,”何雨柱继续道,“第一,立即调整那个热风调节阀的控制逻辑,改变其动作频率,避开共振点。这是最快的方法。

第二,在这个区域的外壳,临时焊接经过我计算的、特定质量和刚度的‘动力吸振器’,主动消耗振动能量。两者可以同时进行。

周总工立刻下令执行。当热风调节阀的控制参数被修改后,监控屏幕上,那几条异常的温度曲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平缓,恢复到正常范围!低频振动的信号也显着减弱!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指挥中心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困扰基地多日的顽疾,竟然被何雨柱用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彻底解决!

周总工激动得老泪纵横,紧紧握住何雨柱的手:

“何主任!神乎其技!真是神乎其技啊!您不仅救了我们二号高炉,更是给我们冶金行业上了一课!原来问题还可以这么看,这么解!”

在场的所有冶金专家,无不心悦诚服,看向何雨柱的目光充满了敬佩与感激。

这位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年轻人,用他跨学科的深邃洞察力和恐怖的计算能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何雨柱离开钢铁基地时,周总工亲自带队相送,并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用二号高炉第一炉试验钢锭打磨的镇纸,上面刻着“国之栋梁”四个字。

“何主任,这块钢,有您的一份功劳!”周总工动情地说。

回到四九城,何雨柱将这块沉甸甸的镇纸放在办公桌上。

每一次看到它,都提醒着他,科学无界限,知识的力量可以跨越行业,解决最实际的国家难题。

这一次冶金部之行,他不仅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工程风险,保住了国家宝贵的建设时间和资源,更在工业界进一步确立了其“跨界问题解决者”的传奇地位。

收获的,是冶金系统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工业基石的稳固,还有那份永不停歇的、探索未知、服务国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