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儒臣献策朝堂乱,羌虏兴兵边塞危

这世上事情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就在南越设置了两个郡,这两个郡分别为珠厓、儋耳。由于这两个郡位于海岛之上,朝廷派去的官吏就经常欺压当地的百姓,而当地民风剽悍,自认为他们远离朝廷,所以就频繁地违反朝廷律令,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叛乱,杀害朝廷派去的官吏,朝廷也多次出兵平叛。在宣帝执政时期,就发生了两次叛乱。到元帝即位的第二年,珠厓山南县的百姓再次反叛,依照惯例朝廷就派兵去征讨,没想到的是,此次征讨却引发了其他县的叛乱,导致战事持续多年无法平息。

看到南越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元帝就和大臣们商量该怎么办,大多数人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征讨。但是有个人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就是贾捐之,也是贾谊的曾孙,他说: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都会选择以德服人的方式,不会强行扩张自己的领土。秦朝因为穷兵黩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孝文皇帝推行文治,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孝武皇帝四处征伐,导致天下动荡不安。如今关东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卖妻鬻子的现象那是屡禁不止,这才是国家面临的大患。珠厓郡地处偏远,生存环境恶劣,当地的百姓与禽兽没什么差别,实在不值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征服,而且放弃珠厓郡并不会损害朝廷的威严,反而能够为国家节省开支,专心救济关东地区的灾民。听完贾捐之的建议,元帝就让丞相、御史讨论这些建议的可行性。经过一番讨论,御史大夫陈万年主张出兵征讨,丞相于定国则认为:此前征讨珠厓郡耗费巨大,死伤众多却没能平定叛乱,如今关东地区的局势不稳,所以贾捐之的建议更为稳妥一些。最终,元帝还是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放弃了对珠厓郡的征伐。贾捐之的远见卓识为朝廷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消耗。

公元前 46 年春天,元帝就颁布诏书说:珠厓的叛军杀害百姓、违反朝廷的律令,罪行实在是大逆不道。对于此事,朝中有人主张出兵征讨,有人建议坚守,也有人提议直接放弃对珠厓的管理,大家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朕日夜思考这些建议,想到如果要维护朝廷的威严,就应该出兵诛杀叛军;如果因为畏惧困难而犹豫不决,那就应该选择屯田坚守;如果顺应时势的发展,就应该以天下百姓为重。相比之下,百姓的饥馑与远方蛮夷的不服,哪个危害会更大呢?况且如今遇到灾年,朕连宗庙祭祀都难以做到周全,又何必执着于这点耻辱呢?如今关东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如果再兴兵征讨,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朕决定废除珠厓郡。当地百姓若是仰慕朝廷的仁义愿意归附,那朕也会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若是他们不愿意归附,那朕也绝不强迫。怎么感觉这话有点像是道德绑架呢?

四月末,茂陵的白鹤馆突然发生了火灾。元帝觉得这是上天降下的警示,随即就下令大赦天下,期望以此来安抚民心、消弭灾祸。然而,夏季又遭遇了旱灾,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帝选择立长沙炀王的弟弟刘宗为长沙王,让他延续宗室的传承。而长信少府贡禹却上奏建议减少各离宫及长乐宫的守卫至少一半,以此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到了六月,元帝就给他做了回复说:朕深知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他们被迫远离家人,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劳役,驻守着空荡荡的宫殿,这恐怕不符合阴阳调和的道理。因此,朕决定撤销甘泉宫、建章宫的守卫,让他们回乡务农。同时,百官也要厉行节俭,大家要踊跃进言,不必有所顾忌。

同年,元帝再次提拔周堪为光禄勋,任命周堪的弟子张猛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他们二人深受元帝的信任,成为朝堂上的重要力量。

公元前 45 年春,正月,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泰畤,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三月,又巡幸河东并祭祀后土,还赦免了汾阴的囚徒,以此太彰显皇恩浩荡。

公元前 44 年春,正月,元帝封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以此来表示对古代王室后裔的尊崇。三月,元帝巡幸雍地,然后又祭祀五畤。

到了夏季四月,参宿方向出现了彗星,古人认为这是天象在示警。元帝就采纳了儒生贡禹等人的建议,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令太官每天减少对牲畜的屠宰数量,宫里的各项供应都要减半;精简皇帝的车马用度,只保留必要的配置;废除角抵戏、闲置的上林宫馆、齐地的三服官、北假的田官、盐铁官以及常平仓;取消对博士弟子的名额限制,鼓励更多人求学;百姓中如果有通晓一经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同时减省七十多项刑罚。

六月,长信少府贡禹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他多次上书进谏,这种正直敢言的作风深受元帝的赞赏,许多建议也都被采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这时,匈奴又来搞事情了,郅支单于觉得自己待在偏远地带,又怨恨朝廷支持呼韩邪单于而不援助自己,就一直刁难朝廷派去的使者江乃始等人。同时,他还派使者向汉朝进贡,并请求接回在汉朝做人质的儿子。元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就决定派卫司马谷吉护送人质返回。而御史大夫贡禹、博士匡衡则认为:此时的郅支单于还没有完全归服,而且此去路途遥远,应该让使者将他的儿子送到边塞就返回。但谷吉却上书反驳说:中原与夷狄应该保持友好的关系,我们抚养他的儿子十年,可以说是恩情十分深厚了。现在若是半途而废,不仅抛弃了前恩,还会结下新怨。如今我凭借大汉的威仪,尊奉皇帝陛下的诏令前往,我想郅支单于应该不敢轻举妄动。即便他心怀恶意,杀害了我们,那他就会因为犯罪而向远处逃窜,不敢再靠近我朝边塞。如果牺牲我一个能够安定百姓,这是利国的计策,也是我的心愿,恳请陛下同意我将人质送单于的王庭。元帝最终同意了谷吉的请求。然而,谷吉到达后,郅支单于就直接把他杀了,这也算是圆了他的心愿。郅支单于也知道他的行为得罪了汉朝,又忌惮日益强大的呼韩邪单于,就打算远迁。该怎么说谷吉这个人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吗?

就在他准备向远方迁徙的时候,康居王却对他发出了邀请,想要联合他一起攻打乌孙,然后立他为王,康居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为自己找一个靠山,来杜绝被乌孙侵扰的情况。在接到康居王的邀请后,害怕的郅支单于欣然应允,于是就率部西行。再去康居的途中因为天气寒冷,导致他的部众死伤惨重,最后到达康居时仅剩下了三千多人。康居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也将女儿嫁到了康居王室。在此之后,康居就借助郅支单于的势力胁迫周边的国家,郅支单于也多次借兵攻打乌孙,深入谷城,烧杀抢掠,乌孙也不敢追击,这就导致西部边境五千里的地区变得荒无人烟。

本年十二月,御史大夫贡禹就去世了。过了几天,长信少府薛广德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接过了处理政务的重任。

公元前 43 年春,正月,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泰畤,祭祀结束后,就打算留在当地射猎。薛广德就上书劝谏说:臣看到关东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可陛下却每日沉溺于靡靡之音,臣深感痛心呐,这岂是圣明的君主所为。如今朝廷士卒在外奔波,随从官员也都疲惫不堪,恳请陛下尽快回宫,与百姓同甘共苦,这才是天下之福啊!结果元帝当天就返回了长安。

二月,元帝下诏要求丞相、御史推举质朴、敦厚、谦逊、有德行的人才,光禄勋每年也要按照这个标准考核郎官和从官,以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朝廷的官僚队伍,这就为朝廷的选官制度制定了一个标准,有了标准就好办事了。

三月,元帝宣布大赦天下,希望借此缓解日益剧增的社会矛盾,以此来稳定民心。

到了秋季,元帝准备举行宗庙酎祭仪式,出宫门时却想乘坐楼船。薛广德赶忙拦住车驾,脱帽叩首说到:陛下应该从桥上走!元帝让他戴上帽子起来说话,薛广德却坚持道:陛下若不听劝,我就自刎,用鲜血来染红车轮,让您无法入庙祭祀!这把元帝给整的十分不开心。就在这时,先驱光禄大夫张猛说:圣明的君主身边就应该有直臣,乘船出行有危险,走桥会更安全,陛下实在不该冒险,御史大夫的话还是很有道理滴。元帝这才改变主意,从桥上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