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魏王曹操从汉中撤军时,派平寇将军徐晃驻守宛城以援助曹仁;等到于禁兵败被淹,徐晃进军到阳陵陂。关羽派兵驻守偃城,徐晃抵达后,假意挖掘壕沟,作出要截断蜀军后路的样子,关羽守军便烧毁营寨退走。徐晃占据偃城后,便将营寨逐渐向前推进。随后,曹操派赵俨以议郎身份参与曹仁军事,与徐晃一同前进,此时其他救兵尚未到达;徐晃所率兵力不足以解樊城之围,而众将却责备徐晃,催促他赶紧援救曹仁。赵俨对众将说:“如今贼军围困坚固,洪水尚未退去,我军兵力单薄,曹仁又被隔绝,无法合力作战,仓促进攻只会让内外都受损失。当下不如让前军逼近敌围,派间谍通报曹仁,让他知道外援已到,以激励城中将士。预计北路援军不过十日就到,曹仁肯定能坚持到援军到的时候,之后内外夹击,必破贼军。若有延误救援的罪责,我为诸位承担。”对此,众将都很高兴。徐晃营寨距关羽围城仅三丈左右,他挖地道并用箭射书信给曹仁,多次互通消息。
此时,孙权写信给魏王曹操,表示愿意为讨伐关羽效力,并请求保密,不要让关羽有所防备。曹操询问群臣的意见,众人都说应该保密。董昭说:“军事注重权变,关键在于合适。应该表面答应保密,暗中泄露消息。关羽得知孙权的动向,若是回军自保,樊城之围必会速解,此为上策。还可让两贼相互对峙,我们坐收渔利。若是保密,让孙权独占其功,这并非良计。况且被围将士不知有救援,计算粮草时会心生恐惧,万一有变故,后果就会很严重。泄露消息更有利。再说关羽为人强悍,自恃江陵、公安二城坚固,未必会立即退军。”曹操说:“好!”立即命徐晃将孙权的信射入围城及关羽营中,被围将士得知后,士气大增;关羽果然犹豫不决,没有立即退军。
随后,魏王曹操便准备从洛阳南救曹仁,众人都说:“大王要是不赶紧出发,曹仁就要败了。”唯独侍中桓阶说:“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能正确判断形势吗?”曹操说:“能。”桓阶又问:“大王担心他们不尽力吗?”曹操说:“不是。”桓阶说:“那为何要亲自去?”曹操说:“我是怕贼军太多,徐晃等人兵力不足。”桓阶说:“如今曹仁身处重围却死守不叛,正因大王在远方为他们造势。身处必死之地,必有死战之心。内有死战之志,外有强援将至,大王按兵不动显示实力,何必担心失败而亲自前往?”曹操认同他的说法,于是驻军在摩陂,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军队支援徐晃。关羽在围头有驻军,又在四冢另设营屯,徐晃扬言要攻围头,却秘密进攻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被攻破,便亲自率五千步骑兵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关羽营寨外有十重堑壕鹿角,徐晃追击,与关羽一同冲入围中,破其营寨,傅方、胡修战死,关羽于是撤围退走,但水军仍占据沔水,襄阳依旧隔绝不通。
吕蒙到达寻阳后,将精锐士兵全部埋伏在名为“冓鹿”的船中,让士兵身穿白衣摇橹,伪装成商人模样,昼夜兼程前行。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屯候(侦察兵)全被捕获捆绑,因此关羽毫无察觉。糜芳、傅士仁向来不满关羽轻视自己,关羽出兵时,二人供给的军资未能全部及时送到,关羽放话道:“等我回来后,必定治你们的罪!”糜芳、傅士仁都心生恐惧。于是吕蒙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劝降傅士仁,为他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傅士仁得信后立即投降了。虞翻对吕蒙说:“这是谲诈之兵,应带着傅士仁同行,留下军队守城。”于是吕蒙便带着傅士仁到南郡。糜芳据城坚守时,吕蒙让傅士仁现身,糜芳便开城门投降了。吕蒙进入江陵,释放了被囚禁的于禁,找到关羽及将士的家属,对他们全部加以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不得索要财物。”吕蒙麾下有个士兵,与他同郡,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来覆盖官铠;官铠虽是公物,吕蒙仍认为他触犯了军令,不因同乡而废法,竟流泪将其处斩。于是军中震惊,从此路不拾遗。吕蒙早晚派亲信慰问抚恤老人,询问所需,给患病者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关羽府库中的财宝,都封存起来等待孙权到来。
关羽得知南郡失守,便立即率军南撤。曹仁召集众将商议,众人都说:“如今趁关羽危急恐惧,可追击擒获他。”赵俨说:“孙权之前想拉关羽打架,趁他不注意抄后路。但又怕真打起来,咱们魏军会趁着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捡便宜,所以表面上对咱们示好,实际上是在一旁等着捡漏,看哪边有机会就咬一口。现在关羽打了败仗,孤立无援到处逃窜,咱们不如留着他,让他继续给孙权找麻烦。要是咱们追得太狠把关羽灭了,孙权没了这个大麻烦,说不定就会调转枪口对付我们,到时候反而惹得一身骚。魏王肯定也能想明白这个道理。
曹仁听了这番话,就下令不再追关羽了。曹操听说关羽败逃后,也担心手下将领穷追猛打,果然很快派人传令,让曹仁按照赵俨的这个主意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羽多次派人与吕蒙互通消息,吕蒙总是厚待使者,让其在城中周游,百姓家家托使者问候,有的还亲手写信作为凭证。关羽的部下返回后,私下互相询问,得知家人平安,待遇比平时还好,因此关羽的将士再无斗志。
恰逢孙权抵达江陵,荆州的将吏纷纷归附;唯独治中从事武陵人潘濬称病不见。孙权派人用床将他从家中抬来,潘濬伏面在床席上不起,泪流满面,哽咽不能自制。孙权呼喊他的字与他交谈,对他恳切抚慰,并让亲信用手巾为他拭面。潘濬起身下地拜谢,孙权当即任命他为治中,荆州军事全部向他咨询。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各少数民族,图谋使武陵归附汉中王刘备。有人上报派都督率万人征讨,孙权不听,特意召问潘濬,潘濬回答说:“带五千兵前往,足以擒获樊伷。”孙权问:“你为何轻视他?”潘濬说:“樊伷是南阳旧族,颇会耍嘴皮子,实则并无才略。我了解他,是因为他从前曾为州人设宴席,直到中午还没吃上饭,十多人自行离席,这就像从侏儒的一节可窥见全貌。”孙权大笑,立即派潘濬率五千人前往,果然斩杀了樊伷,平定了叛乱。随后,孙权便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任命陆逊兼任宜都太守。
十一月,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跑,各城守官和当地少数民族首领都向陆逊投降。陆逊请求孙权授予金、银、铜印,用来安抚新归附的人,随后率军击败蜀将詹晏等人以及秭归一带拥兵自守的豪强大族,将他们全部击溃或招降,前后斩杀、俘虏和招降的总计数万人。随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晋封娄侯,让他驻守夷陵,扼守长江峡口。
关羽自知孤立无援,便向西退守麦城。孙权派人劝降,关羽假装投降,在城上布置旗帜和假人,趁机突围逃走,部队四散,最后身边只剩下十多个骑兵。孙权事先已派朱然、潘璋截断他的退路。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子关平,并将他们斩首,于是平定了荆州。
当初,偏将军吴郡人全琮曾上书孙权,陈述可以攻取关羽的计策。孙权担心计谋泄露,就没有回复。等到擒获关羽后,孙权在公安设宴,对全琮说:你之前献计,我虽然没有答复,但今天的胜利,也有你的功劳。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孙权又任命刘璋为益州牧,驻守秭归,不久后刘璋去世。
吕蒙还未等到正式受封就突发疾病,孙权将他接到自己的行宫旁精心照料,想尽一切办法为他治疗。每当医生给吕蒙施针时,孙权都面露忧色。他想经常探望,又怕打扰吕蒙休息,就在墙上凿了个小洞暗中观察。看到吕蒙能稍微吃点东西,就高兴地和左右说笑;要是病情恶化,就叹息不已,夜不能寐。后来吕蒙病情一度好转,孙权特意颁布大赦令庆贺,群臣都来道喜,但最终吕蒙还是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孙权悲痛万分,专门安排了三百户人家为吕蒙守墓。
后来,孙权与陆逊评价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公瑾(周瑜)雄才大略,胆识过人,大败曹操,开拓荆州,功业无人能及。子敬(鲁肃)通过公瑾结识我,初次交谈就谈及帝王大业,这是第一件快事。后来曹操借刘琮投降之势,扬言要率数十万大军南下,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张昭、秦松等人都主张投降,只有子敬力排众议,劝我急召公瑾率军迎敌,这是第二件快事。虽然他后来建议借地给刘备是个失误,但瑕不掩瑜。古人说君子不求全责备,所以我总是记着他的长处,常把他比作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子明(吕蒙)年轻时,我只觉得他勇敢果决;等他年长后,学问增长,谋略过人,仅次于公瑾,只是言辞不如公瑾犀利。他智取关羽的谋略,更胜子敬一筹。子敬曾写信说帝王兴起时都会有人扫清障碍,关羽不足为虑,这其实是力所不及的托词,但我也不苛责他。不过子敬治军严整,令行禁止,境内秩序井然,这方面确实值得称道。
有一次,孙权和降将于禁并马同行,虞翻呵斥于禁说:你这个降虏,也配和我们主公并驾齐驱!举起马鞭就要打,结果被孙权喝止。
当孙权向曹操称臣时,曹操立即召回张辽等各路大军驰援樊城,但援军未至,樊城之围已解。徐晃整顿军队返回摩陂,曹操亲自出迎七里,设宴犒赏三军。宴席上,曹操举杯对徐晃说:保全樊城和襄阳,都是将军的功劳啊!同时重赏桓阶,任命他为尚书。
这时,曹操打算将荆州残余的百姓以及在汉水流域屯田的军民全部北迁。司马懿劝谏道:荆楚之民轻浮躁动,关羽刚刚兵败,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还在暗中观望。如果强行迁徙良善之民,不仅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更会让离去的人不敢再回来。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那些逃亡的百姓果然都陆续返回了。
随后,魏王曹操上表朝廷,举荐孙权为骠骑将军,给他授予符节,让他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前来进贡,又送还朱光等人,并上书向曹操称臣,暗示曹操即位是天命所归。曹操将孙权的书信展示给群臣看,笑着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侍中陈群等人趁机进言说:汉室气数已尽,这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殿下功勋卓着,万民敬仰,所以连远在江东的孙权都来称臣。这是天意人心,众望所归,殿下应当顺应天命,登基称帝,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曹操回答说:如果天命真的在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
小主,
对此,司马光说:教化是国家的当务之急,但世俗官吏却轻慢对待;风俗是天下的大事,但平庸君主却忽视不理。只有明智的君子,深谋远虑,才能知道教化的益处极大且收效深远。光武帝遭遇汉朝中衰,群雄纷起如沸水翻腾,他以平民身份奋起,继承恢复前朝基业,征伐四方,忙得没有闲暇时间,却仍能推崇儒家经术,礼聘延请儒雅之士,扩建学校,修明礼乐制度。武功成就之后,文德也得以普及。接着孝明帝、孝章帝,追随先祖遗志,亲临辟雍拜见老者,研读经籍询问道义。从公卿、大夫到郡县官吏,都选用通晓经义、品行端正的人,虎贲卫士都研习《孝经》,匈奴子弟也进入太学学习,因此教化由朝廷确立,风俗在民间形成。那些忠厚清廉的士人,不仅被士大夫看重,也被百姓仰慕;愚昧鄙陋、品行污秽的人,不仅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里摒弃。自夏商周三代之后,风化之美,没有比东汉更兴盛的了。
汉和帝之后,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皇帝宠信的奸臣当道。朝廷赏罚混乱,官员公然收受贿赂,贤能之人和无能之辈混在一起,是非黑白都颠倒了,朝廷乱成一团。但奇怪的是,东汉却还能撑着没立刻灭亡,这是为啥呢?
一方面,朝廷里有袁安、杨震、李固这些公卿大臣,他们敢当着皇帝和权贵的面,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拼了命的用正义之举挽救危局;另一方面,民间也有符融、郭泰这些有影响力的人,通过舆论批评朝政的毛病,从下面给朝廷压力。所以,虽然官场烂透了,但社会风气还没彻底坏掉。甚至有人为了正义,不惜触犯权贵,死在朝堂上,后面的忠义之士也一个接一个的站出来,把生死都看得很淡。这可不只是因为这几个人特别厉害,更是因为之前光武帝、明帝、章帝打下的良好风气基础还在起作用!要是那会儿能出个好皇帝,好好整顿一番,东汉说不定还能再撑很久。
可惜啊,后面的烂摊子越来越大,桓帝、灵帝又特别昏庸残暴:他们宠信奸臣,比对亲人还好;杀起忠臣来,比杀仇人还狠。这么一搞,把天下人都得罪光了,大家心里的怨气越积越多。后来何进把外兵召进京城,董卓趁机作乱,袁绍等人也跟着搅局,最后皇帝被迫流亡,皇家宗庙被烧,整个朝廷彻底垮台,老百姓跟着遭了大殃,东汉彻底没救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东汉灭亡后,各地拥兵自重的军阀互相打仗抢地盘,但嘴上还都打着“尊奉汉朝”的旗号。像曹操这么厉害又强势的人,虽然功劳大,心里早就想自己当皇帝了,可直到死都没敢真的废了汉朝自立。这难道是他不想吗?不是,他是害怕天下人骂他不忠,被道德和名声给限制住了。从这儿就能看出来,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教育感化的力量多重要啊,可千万不能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