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门阀博弈下的皇权更迭

前秦车骑大将军王猛,因为都督六州的责任重大,向前秦王苻坚进言,请求改派亲近贤能的人担任这一职务;至于都督府中选拔官员的事务,他也已经停止办理,另外请求让自己担任一个州的刺史来为国家效力。苻坚回复说:“朕和你,从道义上讲是君臣,从感情上讲胜过骨肉,即使是齐桓公、燕昭王拥有管仲、乐毅,刘备拥有诸葛亮,朕自认为超过他们。君主在寻求贤才时辛劳,得到贤才后就可以安逸。朕既然把六州委托给你,就没有了向东边的顾虑,这不是对你的优待尊崇,而是朕自己寻求安逸啊。夺取天下不容易,守住天下也困难,如果任用的人不合适,祸患就会超出预料,这不仅是朕的忧虑,也是你的责任,所以朕才让朝廷中枢的职位空缺,而把镇守一方的重任放在首位。你没有理解朕的心意,实在辜负了朕平时对你的期望。新的政令等待人才去推行,应当尽快选拔补充官员;等东方的教化融洽和睦之后,你再穿着衮衣回到朝廷任职。”接着派遣侍中梁谠到邺城传达圣旨,王猛于是像以前一样处理事务。

十二月,大司马桓温上奏说:“被废黜流放的人,应当把他们安置在偏远之地,不能让他们接近百姓。东海王(司马奕)应当依照昌邑王(刘贺,西汉被废君主)的旧例,在吴郡修建宅第居住。”褚太后下诏说:“把他贬为平民,感情上实在不忍心,可以特别封他为王。”桓温又上奏说:“可以封他为海西县侯。”庚寅日,朝廷封司马奕为海西县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桓温的威势震慑朝廷内外,晋简文帝(司马昱)虽然身处皇帝之位,却只能拱手沉默而已,还时常担心被废黜。在此之前,火星停留在太微垣的端门位置,过了一个月,海西公(司马奕)就被废黜。辛卯日,火星逆向运行进入太微垣,简文帝对此非常厌恶。中书侍郎郗超当时在宫中当值,简文帝对郗超说:“生命的长短,我本来就不放在心上,只是还会再有最近发生的那种事(指废立)吗?”郗超说:“大司马桓温,正在对内稳固国家社稷,对外拓展疆域谋划,像废立那样的非同寻常之事,我用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不会再发生。”后来郗超请假回家探望父亲(郗愔),简文帝对他说:“请代我向你父亲致意,国家和家族的事情,竟然到了这个地步,是因为我不能用道义匡扶护卫皇室,内心的愧疚和叹息难以言说!”接着吟诵庾阐的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有志之士为朝廷危难而痛心,忠诚之臣为君主受辱而哀伤)。”说完泪水沾湿了衣襟。简文帝风度仪表优美,举止得体,注重典籍研读,即使书案上满是灰尘,也依然沉浸在读书中。他虽然神情恬淡舒畅,却没有挽救时局的远大谋略,谢安认为他属于晋惠帝(司马衷,西晋昏庸君主)一类的人,只是在清谈(魏晋时期文人的玄谈风尚)方面比晋惠帝稍好一些。

郗超因为是桓温的亲信,朝中官员都畏惧他,不敢得罪。谢安曾经和左卫将军王坦之一起去拜访郗超,一直等到天色已晚还没能见到他,王坦之想离开,谢安说:“难道就不能为了保全性命,再忍耐片刻吗?”

这时,前秦任命河州刺史李辩兼任兴晋太守,让他返回枹罕镇守。同时将凉州的治所迁移到金城。张天锡(前凉君主)听说前秦有兼并凉州的野心,非常恐惧,于是在姑臧城南建立祭坛,杀牛、羊、猪三牲祭祀。他率领手下官员,隔着遥远距离与东晋的三公(朝廷最高级官员,当时指司徒、司空、太尉)结盟。又派遣从事中郎韩博携带奏表和盟文前往东晋,并且给大司马桓温送信,约定在明年夏天一起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上邽会师。

这一年,前秦益州刺史王统在度坚山攻打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司繁,乞伏司繁率领三万骑兵在苑川抵御王统。王统暗中派兵偷袭度坚山,乞伏司繁部落的五万多人全都投降了王统;乞伏司繁的部众听说自己的妻子儿女已经投降前秦,未经交战就溃散了。乞伏司繁无处可去,也前往王统军中投降。前秦王苻坚任命乞伏司繁为南单于,把他留在长安;任命乞伏司繁的堂叔乞伏吐雷为勇士护军,安抚他的部众。

公元372年

春季二月,前秦任命清河人房旷为尚书左丞,征召房旷的兄长房默以及清河人崔逞、燕国人韩胤担任尚书郎,任命北平人阳陟、田勰、阳瑶为着作佐郎,郝略为清河相。这些人都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有声望的士子,由王猛推荐任职。阳瑶,是阳骛的儿子。

冠军将军慕容垂对前秦王苻坚说:“臣的叔父慕容评,是燕国像恶来(商纣王时奸臣,以暴虐着称)一样的人,不应该再让他玷污圣明的朝廷,希望陛下为燕国除掉他。”苻坚于是调任慕容评为范阳太守,前燕的各位亲王全部被补任为边境州郡的官员。

对此,司马光说:古代的人,消灭别人的国家却能让该国百姓喜悦,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为百姓铲除祸害啊。那个慕容评,蒙蔽君主、独揽朝政,嫉妒贤才、忌恨功臣,愚昧昏庸、贪婪暴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国家灭亡后他还不肯去死,逃跑后被擒获。前秦王苻坚不把他当作首恶诛杀,反而对他加以宠爱、授予官职,这是偏爱一个人却不爱整个国家的百姓,他失去人心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他对人施加恩惠,人们却不认为是恩惠;对人竭尽诚意,人们却不认为是诚意。最终他功业未成、无处容身,就是因为行事不符合正道啊。

三月戊午日,东晋派遣侍中王坦之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佐朝政,桓温再次推辞。

此时,前秦王苻坚下诏:“函谷关以东地区的百姓,凡是精通一部儒家经典、具备一种技艺才能的人,所在郡县要依照礼仪将他们送到京城。在职官员中俸禄在百石以上,却不通晓一部经典、没有一种技艺才能的人,罢免官职,遣送回乡为民。”

夏季四月,东晋将海西公司马奕迁徙到吴县西柴里,命令吴国内史刁彝负责防卫,又派遣御史顾允监督他。刁彝,是刁协的儿子。

六月癸酉日,前秦任命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爵等原有官职依旧保留;任命阳平公苻融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牧。

庾希、庾邈与前青州刺史武沈的儿子武遵,聚集部众在夜间攻入京口城,晋陵太守卞眈翻越城墙逃到曲阿。庾希谎称接受海西公的秘密诏令,要诛杀大司马桓温。建康城内震动混乱,朝廷内外实行戒严。卞眈征调各县士兵二千人攻打庾希,庾希战败,关闭城门坚守。桓温派遣东海内史周少孙讨伐庾希。秋季七月壬辰日,周少孙攻克京口城,擒获庾希、庾邈以及他们的亲信党羽,将他们全部斩首。卞眈,是卞壶的儿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甲寅日,晋简文帝司马昱病重,紧急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佐,一天一夜之内接连发出四道诏令,桓温仍推辞不来。当初,简文帝担任会稽王时,娶王述的堂妹为妃,生下世子司马道生和弟弟司马俞生。司马道生性情疏懒急躁、品行不端,母子二人都因获罪被幽禁而死。简文帝其余三个儿子司马郁、司马朱生、司马天流,都早年夭折。他的姬妾们近十年没有怀孕,会稽王让善于相面的人观察她们,相面人都说:“这些人都不是能生育的人。”又让相面人观察女仆,有个叫李陵容的女仆,在织坊劳作,肤色黑、身材高,宫女们称她为“昆仑”(古代对肤色较深或异域人士的称呼)。相面人见到她后大惊,说:“这才是能生育的人!”会稽王召李陵容侍寝,生下儿子司马昌明和司马道子。己未日,朝廷立司马昌明为皇太子,当时他已经十岁了。封司马道子为琅邪王,兼任会稽国国君,负责供奉简文帝母亲郑太妃的祭祀。简文帝留下遗诏:“大司马桓温依照周公摄政的旧例辅佐朝政。”又说:“年幼的太子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行,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亲自拿着遗诏入宫,在简文帝面前把诏书撕碎。简文帝说:“天下是偶然得到的运势,你有什么可顾虑的!”王坦之说:“天下是晋宣帝(司马懿)、晋元帝(司马睿)打下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独自决定转让呢!”简文帝于是让王坦之修改遗诏,改为:“国家和家族的事务,全部禀报大司马,依照诸葛亮、王导辅政的旧例处理。”当天,简文帝去世。

简文帝去世后,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拥立继承人,有人说:“应当等待大司马桓温来处置。”尚书仆射王彪之神情严肃地说:“天子去世,太子继位,大司马怎么能有不同意见!如果先去当面询问他,反而会被他指责。”朝廷的议论才确定下来。太子司马昌明即位为帝,实行大赦。崇德太后发布诏令,认为新帝年幼,又处于守丧期间,命令桓温依照周公摄政的旧例行事。诏令已经准备施行,王彪之说:“这是不同寻常的大事,大司马一定会坚决推辞,导致朝廷政务停滞,先帝的陵墓安葬事宜也会延误,我不敢遵奉诏令,谨将诏令封存送还。”这件事于是没有施行。

桓温原本期望简文帝临终时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即便不禅让,也该让自己摄政。结果未能如愿,他非常愤怒怨恨,给弟弟桓冲写信说:“遗诏只让我依照诸葛亮、王导的旧例辅政罢了。”桓温怀疑是王坦之、谢安从中作梗,心中对他们怀恨在心。朝廷下诏让谢安征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再次推辞。

八月,前秦丞相王猛抵达长安,苻坚又加授他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推辞说:“丞相的重任,太子太傅的尊位,尚书省长官事务繁杂,司隶校尉职责重大,还要总管军事要务、传达皇帝诏令,文官武将的职务都由我担任,大小事务都要过问。即便是伊尹、吕尚、萧何、邓禹那样的贤才,尚且不能兼任这么多职务,何况我王猛这样无能的人呢!”他接连呈上三四次奏章推辞,苻坚都不允许,说:“朕正要统一天下,除了你,还能托付给谁呢?你不能推辞宰相之职,就像朕不能推辞治理天下的责任一样。”

王猛担任丞相后,苻坚在朝堂上垂手端坐,百官都自行负责职责内的事务,军队和国家内外的事务,没有一件不由王猛处理。王猛刚正严明、清廉公正,善与恶的区分明确,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提拔被埋没的贤才,鼓励农耕养蚕,训练军队,任用官员必定符合其才能,施用刑罚必定符合其罪行。从此前秦国库充实、兵力强盛,打仗没有不胜利的,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苻坚告诫太子苻宏以及长乐公苻丕等人说:“你们侍奉王猛,要像侍奉我一样。”

阳平公苻融在冀州任职时,精心选拔属官,任命尚书郎房默、河间相申绍为治中别驾,清河人崔宏为州从事,负责记室事务。苻融年轻,处理政务喜好新奇,注重苛刻地考察细节;申绍多次规劝纠正他,引导他实行宽厚平和的政策,苻融虽然敬重申绍,却没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后来申绍调任济北太守,苻融因政务上的过失多次被朝廷知晓,屡次受到谴责,这才后悔当初没有采纳申绍的意见。

苻融曾经因擅自修建学校被有关部门弹劾,他派遣主簿李纂前往长安为自己申辩;李纂因忧虑恐惧,在途中去世。苻融问申绍:“谁可以代替李纂去长安?”申绍说:“前燕尚书郎高泰,清正善辩、有胆识谋略,可以派他去。”在此之前,丞相王猛和苻融多次征召高泰为官,高泰都没有应召;到这时,苻融对高泰说:“君子应当解救别人的危难,你不能再推辞了!”高泰于是接受命令。抵达长安后,丞相王猛见到他,笑着说:“高子伯(高泰字子伯)到现在才来,为什么这么晚呢?”高泰说:“我是罪人来接受惩罚,还问什么早晚!”王猛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高泰说:“从前鲁僖公因修建泮宫(诸侯办学之所)而被歌颂,汉宣帝因在稷下(战国时齐国学术中心)兴办教育而名声远扬。如今阳平公修建学校,追随鲁僖公、汉宣帝的脚步,没听说朝廷下诏书褒奖,反而烦劳有关部门弹劾他。明公您辅佐圣明的朝廷,奖惩如此颠倒,下面的官员怎么能逃脱罪责呢!”王猛说:“这是我的过错啊。”苻融被弹劾的事于是得以解决。王猛趁机感叹说:“高子伯怎么能只是阳平公的属官呢!”他把高泰推荐给前秦王苻坚。苻坚召见高泰,对他很满意,问他治理国家的根本,高泰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在于审慎选拔,审慎选拔在于核实人才的真实能力,从来没有选拔到合适的人才而国家治理不好的情况。”苻坚说:“你的话可谓言辞简练而道理广博啊。”任命高泰为尚书郎。高泰坚决请求返回冀州,苻坚同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九月甲寅日,东晋追尊已故会稽王妃王氏为顺皇后,尊奉新帝司马昌明的母亲李氏为淑妃。

冬季十月丁卯日,东晋将简文帝安葬在高平陵。

彭城有个装神弄鬼的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追随他的人有八百多家。十一月,卢悚派遣弟子许龙前往吴县,清晨时分到达海西公司马奕的住处,谎称奉太后秘密诏令,要迎接海西公复位;海西公起初想要听从,采纳保姆的劝谏后放弃了。许龙说:“大事眼看就要成功,怎么能听妇孺的话呢!”海西公说:“我在这里获罪,有幸得到宽恕,怎么敢轻举妄动!况且太后如果有诏令,应该派官员来,为什么只派你一个人呢?你一定是要作乱!”于是呵斥左右的人把许龙捆绑起来,许龙害怕地逃走了。甲午日,卢悚率领三百部众,清晨攻打广莫门,谎称海西公回来了,从云龙门闯入宫殿庭院,抢夺武器库中的兵器铠甲,宫廷侍卫和官员们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游击将军毛安之听说发生叛乱,率领部众径直冲入云龙门,亲手奋力击杀叛军;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进入止车门,与毛安之合力讨伐叛军,将卢悚诛杀,连同他的党羽一起被杀死的有几百人。海西公非常担心遭遇意外灾祸,于是专心饮酒,放纵声色,有了儿子也不抚养,当时的人都很同情他。朝廷因为他安于屈辱的处境,所以不再对他有所防备。

前秦都督北蕃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朔方桓侯梁平老去世。梁平老在边境镇守十多年,鲜卑、匈奴等部族既畏惧他又爱戴他。

就在这时,三吴地区(指吴郡、吴兴、会稽)发生严重旱灾,出现饥荒,很多人饿死。

公元373年

春季正月己丑日初一,东晋实行大赦,更改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