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孝文亲政与南齐内耗

高车部落的阿伏至罗和穷奇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请求为北魏天子讨伐柔然,北魏孝文帝赏赐给他们刺绣的裤子、褶服以及各种彩色丝织品一百匹。

到了公元491年春季,正月辛丑日,齐武帝前往南郊祭祀上天。丁卯日,北魏孝文帝开始在皇信东室处理朝政。

齐武帝下诏规定太庙四季的祭祀礼仪:祭祀宣皇帝时,供奉起面饼、鸭肉羹;祭祀孝皇后时,供奉竹笋、鸭蛋;祭祀高皇帝时,供奉生鱼片、腌菜羹;祭祀昭皇后时,供奉茶、米糕、烤鱼:这些都是他们生前喜爱的食物。武帝梦见太祖对自己说:“宋朝的各位皇帝常常在太庙中跟着我求食,可以另外为我专门祭祀。”于是下令豫章王妃庾氏在清溪旧宅四季祭祀这两位皇帝、两位皇后。祭祀所用的祭品、礼器服饰,都采用平民家庭的礼仪。

对此,司马光说:“从前屈到喜爱菱角,他的儿子屈建却去掉了菱角祭品,认为不能因个人私欲违背国家典制,何况身为天子,却用平民礼仪祭祀父亲,这严重违背了礼制!卫成公想要祭祀夏代君主相,宁武子尚且反对;更何况降低祖先的祭祀规格,在私人住宅中祭祀,让庶子的妻子主持祭祀呢!”

起初,北魏孝文帝征召吐谷浑王伏连筹入朝,伏连筹借口生病不来,还擅自修建洮阳、泥和两座城池,派驻守军队。二月乙亥日,北魏枹罕镇将长孙百年请求攻打这两处戍所,孝文帝批准了。

南齐散骑常侍裴昭明、散骑侍郎谢竣前往北魏吊唁太皇太后,打算身穿朝服履行使命。北魏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说:“吊唁有固定礼仪,怎能身穿红色朝服进入丧事场所!”裴昭明等人说:“我们接受本国君主的命令,不敢擅自更改服饰。”双方往返争论多次,裴昭明等人坚持不肯让步。孝文帝命令尚书李冲挑选有学识的人与之辩论,李冲上奏派遣着作郎、上谷人成淹前往。裴昭明等人说:“北魏朝廷不允许使者穿朝服,依据的是什么礼仪典章?”成淹说:“吉凶礼仪不能相互混淆。身穿羔裘、头戴黑帽不能去吊唁,这是孩童都知道的道理。从前季孙前往晋国,特意询问遭遇丧事的礼仪才成行。如今你们从江南远道而来吊唁北魏,却反问依据什么典章;使者的得失,差距何其之大!”裴昭明说:“两国的礼仪,应该相互参照。齐高帝去世时,北魏派遣李彪前来吊唁,他最初并未穿素服,南齐朝廷也没有提出质疑,为何今日唯独逼迫我们!”成淹说:“南齐不能实行君主守丧的礼仪,下葬后一个月就恢复吉礼。李彪奉命出使时,南齐的君臣们,玉佩声响满朝堂,貂尾、金蝉耀眼夺目。李彪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怎敢独自穿素服置身其中呢?我们皇帝仁爱孝顺,堪比虞舜,为亲人守丧期间,居住在简陋庐舍,只吃粥食,怎能用南齐的情况来类比我们呢?”裴昭明说:“三王的礼仪各不相同,谁能判断其得失!”成淹说:“如此说来,虞舜、殷高宗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吗?”裴昭明、谢竣相视一笑说:“不孝顺的人没有亲人,这话真是难以反驳!”于是说:“我们出使时,只带来了裤子、褶服,这是军服,不能用于吊唁,只能请主人为我们准备吊唁的服饰!但违背本国君主的命令,返回后必定获罪。”成淹说:“如果对方有君子,你们奉命行事得当,将会得到丰厚赏赐。如果没有君子,你们的行为也为国家争光,获罪又有何妨!自然会有良史记载此事。”于是为他们提供了丧服、头巾给裴昭明等人,让他们穿戴好后完成使命。己丑日,北魏引导裴昭明等人入宫拜见孝文帝,文武百官都痛哭流涕,尽显哀伤之情。孝文帝赞赏成淹的机敏,提拔他为侍郎,赏赐绢帛一百匹。裴昭明是裴骃的儿子。

这时,始兴简王萧鉴去世。

三月甲辰日,北魏孝文帝拜谒永固陵。夏季,四月癸亥朔日,在太和庙设置祭品祭祀祖先。孝文帝开始吃素食,追思太皇太后,悲痛哭泣,一整天没有吃饭;侍中冯诞等人劝谏,过了一夜才进食。甲子日,停止早晚哭泣。乙丑日,再次拜谒永固陵。

北魏从正月开始没有下雨,一直到癸酉日,有关部门请求祭祀各路神灵求雨,孝文帝说:“成汤遭遇旱灾时,凭借至诚之心求得降雨,根本不在于频繁祭祀山川。如今天下都失去了依靠,天地人神共同哀伤,怎能在守丧未满周年之际,就仓促举行祭祀!只应当反省自身过错,等待上天的惩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甲戌日,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出使南齐,南齐为他们安排了宴会和歌舞。李彪推辞了歌舞,并且说:“我们君主的孝思无穷无尽,正在复兴失传的礼仪、纠正以往的过失。去年三月月底,朝廷大臣才除去丧服,至今仍穿素服处理政务,因此我不敢接受奏乐的赏赐。”南齐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李彪前后共六次出使南齐,齐武帝非常敬重他。即将返回北魏时,武帝亲自送他到琅邪城,命令文武群臣赋诗赠别,以示宠爱。

五月己亥日,北魏孝文帝在东明观重新修订法令,亲自裁决疑难案件;命令李冲商议确定刑罚轻重,润色法令条文,孝文帝亲自执笔书写。李冲忠诚勤勉、明察果断,加之行事谨慎周密,深受孝文帝信任,君臣之间情义深厚,毫无隔阂;旧时的大臣、权贵外戚,没有不心悦诚服的,朝廷内外都推崇他。

秋季,七月己卯日,北魏孝文帝下诏说:“烈祖有开创基业的功绩,世祖有开拓疆土的德行,应当列为祖宗,百世不迁其庙。平文皇帝的功绩不如昭成皇帝,却庙号太祖;道武皇帝的功绩高于平文皇帝,却庙号烈祖,这在道义上不妥当。朕如今尊奉烈祖为太祖,将世祖、显祖列为二祧,其余的祖先宗庙都按照世次依次迁毁。”八月壬辰日,又下诏商议养老礼仪以及祭祀六宗的礼仪。在此之前,北魏常常在正月吉日于朝廷设置帐幕,中间摆放松柏树,设置五帝神位进行祭祀,还有抽签占卜的祭祀活动。孝文帝认为这些都不符合礼仪,下令废除。戊戌日,将道教祭坛迁移到桑干河的南岸,改名为崇虚寺。

乙巳日,孝文帝召见文武群臣,询问:“关于‘禘祫’祭祀,王肃和郑玄的解释,谁对谁错?”尚书游明根等人赞同郑玄的观点,中书监高闾等人赞同王肃的观点。孝文帝下诏:“圜丘祭祀和宗庙祭祀都有‘禘’的名称,依从郑玄的解释;禘、祫合并为一次祭祀,依从王肃的解释:将这些规定写入法令。”戊午日,又下诏说:“国家祭祀的神灵,共有一千二百多处;如今打算减少祭祀数量,力求简约。”又下诏说:“明堂、太庙中,祖先的配祭礼仪已经完备。白登、崞山、鸡鸣山的神庙,只派遣有关部门负责祭祀即可。冯宣王的神庙在长安,应当命令雍州按时供奉祭祀。”还下诏说:“先前有四十多位水火之神以及城北的星神,如今圜丘之下已经祭祀风伯、雨师、司中、司命,明堂中祭祀门、户、井、灶、中溜,这四十位神灵的祭祀都可以废除。”甲寅日,下诏说:“近来商议祭祀朝日、夕月的礼仪,都主张在春分、秋分当天分别在东郊、西郊举行。然而月亮有闰月,运行没有固定的准则。如果完全依照二分之日祭祀,有时月亮运行到东方却要在西郊祭祀,从情理上来说,不可施行。从前秘书监薛谓等人认为祭祀朝日应在每月初一,祭祀夕月应在每月初三。你们认为初一、初三和二分之日,哪种做法正确?”尚书游明根等人请求采用初一、初三的说法,孝文帝听从了。

丙辰日,北魏有关部门上书请求占卜确定祭祀的吉祥日子。孝文帝下诏说:“占卜选吉日,既违背了恭敬祭祀的本意,又违背了永久思慕亲人的心情;如今直接在月底举行祭祀。”九月丁丑夜,孝文帝在太庙留宿,率领群臣痛哭后,孝文帝换上白色帽子、皮革腰带、黑色鞋子,侍从大臣换上黑色头巾、白色绢制单衣、皮革腰带、黑色鞋子,于是痛哭到二更天。戊子月底,孝文帝换上祭祀礼服,戴着白色帽子、系着素色帽带,穿着白色布制深衣、麻绳鞋子,侍从大臣去掉头巾,换上丧服头巾。祭祀结束后,走出太庙,孝文帝站立痛哭许久,才返回宫中。

冬季,十月庚寅日,北魏孝文帝拜谒永固陵,因哀伤过度,身体依旧十分瘦弱。司空穆亮劝谏说:“陛下守丧的期限已经结束,但哀伤思念之情仍如当初。君王是天地的儿子,是万民的父母,没有儿子过度哀伤而父母不悲痛,父母忧愁而儿子独自欢乐的道理。如今天气不和顺,发生风旱灾害,希望陛下换上轻便的服饰,恢复正常饮食,时常出行巡视,按照礼仪祭祀各路神灵,或许能让天人同庆。”孝文帝下诏说:“孝悌达到极致,就能通达天地。如今出现大风、干旱,都是因为我的诚心思慕不够深厚,天地神灵没有感应。你所说的过度哀伤的过错,想必并不恰当。”十一月己未朔日,孝文帝在太和庙举行除丧祭祀,身穿衮冕礼服祭祀祖先。随后换上黑色头巾、素色纱制深衣,拜谒永固陵后返回宫中。癸亥日,冬至,孝文帝祭祀圜丘,接着祭祀明堂,返回后,到太和庙拜谒,才进入宫中。甲子日,孝文帝亲临太华殿,身穿通天冠、绛色纱袍,宴请文武群臣。乐器已经陈列,但没有演奏。丁卯日,孝文帝身穿衮冕礼服,拜别太和庙,率领百官恭敬地将祖先牌位迁移到新太庙。

小主,

乙亥日,北魏确定官员品级制度。戊戌日,考核各地州牧、太守的政绩。

北魏旧制规定,文武群臣在冬季最后一个月入朝庆贺,身穿裤子、褶服行事,称为“小岁”;丙戌日,孝文帝下诏废除这一制度。

十二月壬辰日,北魏将土地神祭坛迁移到内城的西边。北魏任命安定王拓跋休为太傅,刘郡王拓跋简为太保。

这时,高丽王高琏去世,享年一百多岁。北魏孝文帝为他特制素色礼帽、布制深衣,在东郊举行哀悼仪式;派遣谒者仆射李安上前往追赠他为太傅,谥号为“康”。高琏的孙子高云继位。

乙酉日,北魏孝文帝首次在东郊举行迎春仪式。从此,四季迎接节气的仪式,孝文帝都亲自参加。

起初,北魏世祖攻克统万城和姑臧时,俘获了雅乐的乐器、服饰和乐工,都予以保留。此后历代朝廷都没有留意此事,乐工逐渐流失,音乐曲调大多失传。孝文帝开始命令有关部门寻访民间通晓音律的人,商议修订雅乐,但当时没有人能通晓。不过,乐器的金石装饰、羽毛旌旗等仪仗,比以往稍微壮丽了一些。辛亥日,孝文帝下诏选拔设置乐官,让他们履行职责,又命令中书监高闾参与审定雅乐。

起初,西晋的张斐、杜预共同注释《晋律》三十卷,自泰始年间以来一直沿用。《晋律》条文简洁,有时同一章中,两人的注释导致量刑生死截然不同,官吏可以趁机斟酌变通,徇私舞弊。齐武帝重视法令,下诏让狱官详细校正旧有注释。永明七年,尚书删定郎王植汇总审定张斐、杜预的两种注释,上表奏报朝廷。武帝下诏让公卿大臣、八座高官共同商议考核校正,由竟陵王萧子良总领此事;对于众人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由武帝下诏裁决。这一年,注释审定完成。廷尉、山阴人孔稚珪上表说:“《律》文虽然已经确定,但如果使用时不能公正,那么法令书籍只是在书套中显得明了,冤魂仍会在狱中郁结不散。我查考古代的知名人士,大多精通法学;如今的读书人,却没有人愿意研习。即使有研习的人,也被世人轻视,恐怕这部法典会永远沦落到基层官吏手中。如今如果设置《律》学助教,依照《五经》的先例,国子监学生中有想要学习的,通过策试成绩优异的,就加以提拔任用,补充朝廷内外的官职,或许能激励读书人研习法学。”武帝下诏采纳他的建议,但此事最终没有施行。

起初,林邑王范阳迈,世代承袭王位,夷人范当根纯攻占了他的国家,派遣使者向齐朝上献金席等物品。武帝下诏任命范当根纯为都督缘海诸军事、林邑王。

北魏冀州刺史、咸阳王拓跋禧入朝。有关部门上奏说:“冀州有三千名百姓称赞拓跋禧清廉公正、政绩优良,请求让他世袭冀州刺史之位。”孝文帝下诏说:“分封诸侯虽然是古代的制度,但如今未必适宜;划分疆土由君主决定,并非臣下的意愿所能左右。”任命拓跋禧为司州牧、都督司州、豫州等六州诸军事。

起初,北魏文明太后宠信任用宦官、略阳人苻承祖,苻承祖官至侍中,掌管都曹事务,太后还赐给他不死的诏书。太后去世后,苻承祖因贪污受贿应当被处死,孝文帝赦免了他的死罪,削去官职,将他囚禁在家中,仍然授予他悖义将军的称号,封佞浊子,一个多月后去世。苻承祖掌权时,亲戚姻亲都争相趋附以求获利。他的姨母杨氏是姚家的媳妇,唯独不这样做,常常对苻承祖的母亲说:“姐姐你虽然有一时的荣华富贵,却不如妹妹我有无忧无虑的快乐。”姐姐送给她衣服,她大多都不接受;要是强行送给她,她就说:“我丈夫家世代贫穷,穿华丽的衣服会让人不安。”迫不得已时,有时接受了就把衣服埋起来。送给她奴婢,就说:“我家没有粮食,养不起奴婢。”她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亲自操持劳苦的家务。苻承祖派马车去接她,她不肯起身;要是强行让人把她抱上车,她就大哭说:“你想杀我!”因此苻氏家族内外都称她为“痴姨”。等到苻承祖倒台后,有关部门将他的两位姨母押到殿廷。其中一位姨母被依法处死。孝文帝看到姚家姨母贫穷破旧的样子,特意赦免了她。

李惠被诛杀时,思皇后的兄弟也都被处死。李惠的堂弟李凤担任安乐王拓跋长乐的主簿,拓跋长乐因图谋不轨被诛杀,李凤也受牵连被处死。李凤的儿子李安祖等四人逃脱藏匿,这才得以幸免,遇到大赦才出来。不久后,孝文帝寻访舅舅家存活的人,找到了李安祖等人,都封他们为侯爵,授予将军称号。随后召见他们,说:“你们的祖先,两次在当时获罪。君王设置官职是为了任用贤才,因外戚身份而被举荐,是末世的做法。你们既然没有特殊才能,暂且可以回家。从今以后,外戚中没有才能的人都照此办理。”后来又按例将他们的爵位降为伯爵,取消了将军称号。当时的人都认为孝文帝对待冯氏外戚过于优厚,对待顾氏外戚过于刻薄;太常高闾曾经就此进言,孝文帝没有听从。等到世宗时期,尊崇宠爱外戚,才任命李安祖的弟弟李兴祖为中山太守,追赠李惠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山公,谥号为“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