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东境勤王赴险途 战前风云暗潮浮

众将领齐声应道:“愿听将军号令!”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忠诚,愿意为国家和陛下赴汤蹈火。

此时,徐家军大本营内,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徐骁亲自巡视军队,鼓舞士气。他对士兵们说道:“兄弟们,明日之战,关乎我们的荣誉和未来。我们要全力以赴,击败后宋东境大军!”

士兵们士气高昂,齐声高呼:“击败后宋,所向披靡!”他们的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掀翻。

夜幕降临,两军营寨内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士兵们枕戈待旦,等待着明日之战的到来。月光洒在大地上,仿佛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银纱,但在这银纱之下,却隐藏着无尽的杀机。

有的士兵躺在营帐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战斗的场景,心中既紧张又兴奋。有的士兵则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着战斗的经验和技巧,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充分的准备。

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洒在战场上。两军阵前,旌旗招展,战鼓雷鸣。费将军骑在战马上,手持长枪,目光如炬。他看着对面的徐家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徐骁也骑着战马,来到阵前。他看着费将军,说道:“费将军,今日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你可要小心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挑衅和杀意。

费将军冷笑一声,说道:“徐骁,你休要张狂!今日我定要让你知道我后宋东境大军的厉害!”他的长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向敌人示威。

随着一声令下,两军如潮水般向对方冲去。喊杀声震耳欲聋,刀光剑影闪烁。费将军一马当先,冲入敌阵,长枪如龙,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地。他的枪法凌厉无比,每一枪都能准确地刺中敌人的要害。

徐家军士兵们也不甘示弱,他们紧密配合,将费将军团团围住。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向费将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费将军左冲右突,奋力抵抗,但敌人太多,他渐渐有些吃力。

徐骁在后方指挥战斗,战斗持续了三天两夜后,他看着战场上的局势,心中暗自盘算。他发现后宋东境大军虽然长途跋涉,体力不支,但是确实是久经沙场的军队,如此情况下,竟然能和自己的徐家军相持了两天三夜依旧不落下风。

于是,他下令徐家军采用车轮战术,轮番进攻,消耗敌军的体力。徐家军士兵们接到命令后,迅速调整战术,分成几个小组,轮流上阵。他们不断地冲击着后宋东境大军的防线,让敌人疲于奔命。

在战斗到了第四天的时候,后宋东境大军渐渐陷入了困境。士兵们疲惫不堪,伤亡不断增加。他们的脚步变得沉重,手中的兵器也渐渐失去了力量。

费将军心急如焚,他大声呼喊,鼓舞士气。但徐家军的攻势越来越猛,他们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了。有的士兵开始后退,有的士兵则倒在了血泊之中。

后宋的东境大军渐渐不支。费将军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悲愤。他知道,这场战斗他们已经输了。但他仍不甘心,他挥舞着长枪,继续奋勇杀敌。

他的身上已经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他的铠甲,但他仿佛感觉不到疼痛。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救出陛下,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

就在这时,徐骁看准时机,下令徐家军发起总攻。徐家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们呐喊着,冲向敌阵,将后宋东境大军彻底击溃。

后宋东境大军终于崩溃,士兵们纷纷逃窜。他们丢盔弃甲,狼狈不堪。费将军被徐家军重重包围,他虽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生擒活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骁看着被俘的费将军,心中有些惋惜。他说道:“费将军,你是一员猛将,可惜生错了国家。只要你归顺于我,我定不会亏待你。”

费将军怒目而视,说道:“徐骁,你休要妄想!我生是后宋人,死是后宋鬼!”他的声音坚定而决绝,让徐骁也不禁为之动容。

徐骁无奈地摇了摇头,下令将费将军押入大牢。此时,战场上一片狼藉,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大地。徐家军开始清理战场,收缴战利品。

他们将敌人的兵器、铠甲等物资收集起来,运回大本营。同时,他们还救治了一些受伤的士兵,展现出了一丝人性的光辉。

战斗结束后,徐家军取得了胜利。但徐骁知道,目前还不是庆祝的时候。他命人押着后宋的小皇帝和费将军,随着徐家军的大部队前往后宋都城。

于第二日的傍晚时分,残阳如血,将天边染成了一片绚烂却又带着几分悲壮的橙红色。徐骁率领的徐家军抵达了后宋都城之外。马蹄声渐息,扬起的尘土也缓缓落定,整个军队在徐骁的命令下,于城外一片开阔之地安营扎寨。

营寨内,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士兵们分工明确,有的扛着粗壮的木桩,用力地插入地面,搭建起帐篷的框架;有的则熟练地展开帐篷布,将其固定在木桩上,不一会儿,一顶顶帐篷便如雨后春笋般在营地中矗立起来。另一边,炊事班的士兵们正忙着生火做饭,柴火在灶膛中噼里啪啦地燃烧着,锅中煮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在营地中弥漫开来,让疲惫的士兵们不禁咽了咽口水。

而在后宋都城内,百姓们得知大军战败、陛下被俘的消息后,瞬间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原本热闹繁华的街道上,如今行人寥寥无几,店铺也都纷纷关门歇业。人们躲在家中,紧紧地关着门窗,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城市,让他们担心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时可能受到威胁。孩子们不再像往常一样嬉笑玩耍,而是紧紧地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眼中满是惊恐。老人们则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祈祷着,希望这场灾难能够早日过去。

朝廷内部更是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大臣们聚集在朝堂之上,各怀鬼胎,争论不休。有的大臣主张投降,他们认为后宋如今已无力抵抗徐家军的进攻,与其做无谓的抵抗,不如投降以求自保,还能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他们振振有词地说道:“如今局势已定,我军战败,陛下被俘,后宋已无回天之力。若继续抵抗,只会让百姓生灵涂炭,城池毁于一旦。不如投降,或许还能换来一线生机。”

而另一些大臣则坚决主张抵抗,他们认为投降是奇耻大辱,后宋的尊严不容践踏。他们慷慨激昂地说道:“我后宋立国多年,岂能轻易向他人投降?即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要扞卫国家的尊严。若投降,我等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整个朝堂如同炸开了锅一般,争吵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