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后宋都城,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百姓们在恐惧中等待着,大臣们在争论中迷茫着,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气氛之中,仿佛在等待着新的命运的降临。而这场风云变幻的大戏,仍在继续上演……
徐骁坐在营帐中,深知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他决定召集谋士们商议下一步的计划。不一会儿,李义山、赵长陵等谋士们便陆续来到了营帐之中。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略显凝重。
李义山率先开口说道:“将军,如今我们距离胜利还差最后一步。后宋朝廷如今群龙无首,大臣们意见不一,正是我们趁势而上的好时机。我建议派人前往后宋朝廷,让后宋群臣来决定是投降还是死战到底。这样一来,既能彰显我们的仁义,又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徐骁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赵长陵接着说道:“将军,李先生所言极是。不过,在我看来,最好能够以投降为上策。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破坏,如果我们能够兵不血刃地拿下后宋,就可以让百姓免于战争之苦,城池也可以保持不受战争的破坏。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徐骁深以为然,他本就不愿看到百姓遭受战乱之苦,若能和平解决,自然是再好不过。
“而且,最好给他们的一个时间限制。”李义山捋着小胡子,接着赵长陵的话说道,“若他们犹豫不决,迟迟不做决定,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超过期限,那么就只有踏平后宋了。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耐心是有限的。”
“好,那就派人前去,将我们的要求与他们说清楚。”赵长陵摇着蒲扇,不紧不慢地说道,“待到明日此时,要是没有答复,那么我们就直接攻破城门。让他们明白,我们徐家军不是好惹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最终由徐骁拍板决定。于是,徐骁挑选了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的使臣,让他带着自己的要求前往后宋朝廷前去告知。而徐骁则带着徐家军在城门外严阵以待,等待着消息。
小主,
而在后宋,丞相得知大军战败、费将军被俘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独自坐在书房中,泪水夺眶而出。他深知,后宋已陷入了绝境,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但他仍不甘心就此灭亡,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反抗意志。他决定召集残余势力,继续抵抗。他派出亲信,四处联络那些对后宋忠心耿耿的将领和官员,希望能够凝聚起一股力量,与徐家军决一死战。
同时,丞相还派人前往其他国家,寻求援助。他深知,仅凭后宋自身的力量,很难抵挡徐家军的进攻。只有借助外力,才有可能扭转局势。他精心撰写了求援信,详细地阐述了后宋目前的困境,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念在同为天下苍生的份上,伸出援手。
在等待消息的日子里,丞相日夜操劳,亲自督促士兵们训练,加固城防。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他鼓励士兵们要坚定信念,为了后宋的尊严和未来而战。士兵们被丞相的决心所感染,纷纷表示愿意与后宋共存亡。
未来的局势究竟会如何发展,是徐家军一统天下,还是后宋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亦或是其他诸侯国趁机介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这场风云变幻的大戏,仍在继续上演……
夜幕降临,城外的徐家军营地中,篝火闪烁,士兵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有的充满信心,认为后宋必然会投降;有的则心存忧虑,担心后宋会负隅顽抗。而在城内,百姓们在黑暗中默默祈祷,希望这场灾难能够早日结束。丞相则在书房中,对着地图苦苦思索着应对之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天的傍晚渐渐来临。徐骁坐在营帐中,目光紧紧地盯着营帐门口,等待着使臣的消息。而城内,后宋的大臣们也在激烈地争论着,究竟是投降还是抵抗。整个后宋都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笼罩,紧张的气氛让人窒息。
终于,使臣匆匆赶回了徐家军营地。他气喘吁吁地来到徐骁面前,将后宋朝廷的情况详细地汇报了一遍。原来,后宋的大臣们依然争论不休,没有做出明确的答复。徐骁听后,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
而此时,城内的丞相也得知了徐家军给出的最后期限。他深知,留给后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再次召集大臣们,希望能够统一意见。然而,大臣们依旧各执一词,无法达成共识。丞相看着眼前混乱的局面,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夜幕再次降临,徐骁站在营地的高处,望着后宋都城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他知道,无论后宋做出怎样的选择,他都将带领徐家军勇往直前。而城内的丞相,则在书房中写下了最后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对后宋的忠诚和决心。
这场风云变幻的大戏,究竟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所有人都拭目以待。在这充满变数的局势中,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而命运的齿轮,也在这一刻缓缓转动……
————————————————
正所谓:
后宋东境费将军,率军十万救驾勤。
意气风发赴后隋,欲挽狂澜护帝君。
怎料徐军布奇阵,前后夹击似鬼神。
刀光剑影血纷飞,十万儿郎尽殒身。
费将败北成俘虏,小皇亦被困囚门。
徐骁押俘至宋都,营寨扎起势如云。
限期令下传朝堂,降或死战任尔分。
后宋局势如乱麻,且看诸臣怎定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