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黑甲红裘入朝堂 因功受封北凉王

徐骁在元本溪的安排下,独自一人来到了离阳王朝皇宫。离阳王朝的皇宫,晨曦微露,金瓦映辉。朝堂之上,文武百官肃立,老皇帝赵礼端坐龙椅,目光深邃,似在等待一场风暴的来临。元本溪,这位深藏不露的帝师,站在群臣之首,眼神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

紫宸殿的鎏金铜鹤在晨光里泛着冷光,檐角铁马叮咚,却压不住殿内此起彼伏的朝笏碰撞声。离阳老皇帝赵礼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扶手镶嵌的东珠,目光扫过阶下文武百官,终究落在了御座之侧那个青衫老者身上。老者垂着眼帘,仿佛对殿内热议的北凉铁骑何时班师充耳不闻,正是帝师元本溪。

忽有小黄门踮脚疾行至殿门,又屏气凝神趋步到赵礼耳边,声音细若蚊蚋:陛下,徐骁到殿外了。

赵礼指尖猛地一顿,随即不动声色地抬了抬下巴。那小黄门会意,扯着尖细的嗓音穿透殿门:宣——徐骁,入殿——

几个字在空旷的宫阙间荡开,像是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原本议论纷纷的朝臣们瞬间噤声,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了几分。文臣们悄悄交换着眼色,武将们则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却又在触及同僚目光时,默契地收敛了外露的锋芒。

殿外,徐骁负手而立,宛如一座山岳般沉稳。他身披一袭黑色战甲,那甲胄历经无数战火的洗礼,甲叶边缘泛着暗红色的锈迹,宛如被鲜血浸染过一般,却更显其沉凝如铁,坚不可摧。猩红的披风如同燃烧的火焰,垂落至脚踝,被清晨的微风轻轻掀起一角,露出甲胄下若隐若现的狰狞刀疤,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曾经经历过的生死搏杀。

徐骁左手按在北凉刀的刀柄上,那刀柄被他长年累月的摩挲,变得光滑温润,宛如羊脂白玉。他的手指粗壮有力,紧紧握住刀柄,仿佛那刀柄已经与他的手掌融为一体。刀柄与他刚毅的面容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一刚一柔,却都透露出他的坚毅和果敢。

腰间悬挂的青铜虎符在晨光的映照下泛着冷光,上面“灭六国七十城”的铭文深刻如血,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诉说着那尸山血海的惨烈往事。这虎符见证了他的赫赫战功,也见证了他的铁血生涯。

徐骁的须发已经微微发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气势。他的目光如同鹰隼一般锐利,穿透那朱漆殿门,仿佛能够洞悉内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张面孔。他的嘴角噙着一抹似有若无的冷笑,那冷笑里没有丝毫的敬畏,有的只是一种睥睨天下的从容和自信。

宣徐骁入殿——

第二声宣召响起时,徐骁终于动了。他迈着沉稳的步伐,一步一步踏上白玉台阶。每一步落下,都像是踩在众人心尖上,沉闷的声响透过地砖传进殿内,敲得人心头发紧。

行至殿门处,两名身着明光铠的禁军如临大敌般上前一步,横矛拦住去路。左边的禁军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甚至冒出了一层细汗,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强作镇定地说道:“请……请将军解下佩剑,方可入殿。”

然而,徐骁却恍若未闻一般,他的步伐没有丝毫停顿,依旧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只是,当他走到禁军面前时,突然缓缓侧过头,将目光落在那名禁军的脸上。

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仿佛是经历过无数次生死搏杀的狼,那瞳孔深处沉淀着数不清的尸山血海,透露出一股冷冽、狠毒的气息,仿佛能洞穿人的内心,让人不寒而栗。

两名禁军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头顶,浑身的血液仿佛在一瞬间被冻结,双腿更是不受控制地打起颤来。他们握着长矛的手也在不停地发抖,连抬头直视徐骁的勇气都没有,只能下意识地垂下眼帘,不敢与那道冷冽的目光相对。

就在这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时刻,殿内突然传来赵礼略显干涩的声音:“就让徐将军带着剑进来吧。”

徐骁慢慢地收回了自己的目光,然后继续迈步走进了宫殿。当他的整个身影完全展现在大殿内时,一股无形的强大气场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瞬间席卷了整个空间。

这股气场仿佛是由无数的尸体堆积而成的血海所散发出的煞气、由百万雄师所汇聚而成的霸气以及长期处于高位所积累下来的威严三者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它就像是一种实质存在的力量,沉甸甸地压向四周,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股强大的气场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扩散开来,眨眼间便将离阳王庭早朝时原本庄严肃穆的气氛完全掩盖住了。原本在殿内的众人,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在这股气场的压迫下,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压力。

徐骁微微眯起了双眼,他的目光缓缓地扫过殿内的每一个角落。当他的视线落在那些文臣身上时,他注意到这些平日里以智谋和言辞见长的大臣们,此刻都显得有些拘谨和不安。有的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有的则手抚着朝笏,似乎在借此掩饰内心的紧张;还有几个年纪稍轻一些的,甚至能够明显看到他们的肩膀在微微颤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骁的目光随即转向了武将们所在的队列。那些平日里在军队中威风凛凛、以武勇立威的将军们,此刻也都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变得温顺起来。他们原本刻意挺直的脊梁,在徐骁的注视下,竟然不知不觉地微微佝偻了几分,仿佛是被这股强大的气场压得有些承受不住了。

忽然,徐骁的目光定在文官列首的一位老者身上,那老者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正坦然地望着他。徐骁脸上的冷意瞬间散去,换上了一副爽朗的笑容,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声音洪亮却带着真切的暖意:老前辈,您也在啊?

他微微拱手,语气里满是尊敬:徐骁不敢忘当年您借与我的三百将士。虽说那时您也是小赌了一把,赌我徐骁能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徐家军一路所向披靡,才有了今天的徐家军,但这份恩情,徐某记了一辈子。

老者闻言,捋着胡须哈哈大笑起来:当年不过是见你小子有股不要命的狠劲,一时兴起罢了。却没想到,短短十几年,你竟真的打下了这么大的江山。果然是时势造英雄啊,不简单,不简单!

这一番对话,听得殿内年轻的臣子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外人眼中杀人如麻的,竟会对一位老臣如此恭敬,更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样一段往事。

龙椅上的赵礼看着徐骁在大殿里如同在自己军帐中一般随意,甚至与朝臣谈笑风生,心中那股忌惮之意愈发浓重。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徐骁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尉,靠着这三百兵马起家,如今却成了手握重兵、足以威胁皇权的一方诸侯。这前后的落差,让他这位九五之尊都感到心惊。

徐骁与老者寒暄几句,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御座之侧,落在了那个青衫老者身上。那老者看起来平平无奇,就像个寻常的读书人,可徐骁只看了一眼,心头便猛地一凛。此人眼神深邃如古井,看似平和无波,却仿佛能洞察一切,周身透着一股运筹帷幄的气度。

此人不简单。徐骁心中暗道,想必将来必会位极权臣,如今这局面,估计都是此人在背后谋划。

他忽然想起离京前夕,阴才李义山坐在灯下,捋着自己山羊胡慢悠悠说的话:将军,此去京城,怕是皇帝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那老皇帝年事已高,早已没了这份魄力,必然是有高人在侧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