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阳王朝一统天下的棋局中,北凉王徐骁帐下的首席谋士李义山,始终如同一颗深不可测的暗子,于无声处布下惊天大局。起初,徐骁只当李义山的诸多谋划是为北凉稳固根基、抵御外敌,可随着李义山一次次看似零散却环环相扣的劝说,那个藏在无数计策背后的最终目的 ——“洪嘉北奔”,才渐渐在徐骁心中清晰起来。这一计划,打破了自大秦以来中原氏族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侵袭时不断南迁的固有轨迹,以一种逆向而行的姿态,让春秋遗民源源不断地北迁入北莽,而这背后,牵扯着四方顶尖智囊的无声对弈,每一步都暗藏汹涌。
自大秦到大奉覆灭,中原大地便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与分裂,北方的游牧民族凭借骑兵的机动性与凶悍战力,时常南下侵袭。他们烧杀抢掠,所到之处民不聊生,中原氏族为求自保,只能携家带口向南迁徙,形成了一次次大规模的南迁浪潮。这些南迁的氏族虽然在南方重新扎根,却也带走了中原的部分文化与技术,同时也让北方的土地长期处于游牧民族的掌控之下,与中原的发展逐渐脱节。而李义山提出的 “洪嘉北奔”,却要反其道而行之,让经历了春秋战乱后残存的遗民向北迁徙,进入北莽境内。这一看似违背历史潮流的举动,实则是李义山经过深思熟虑后,为北凉量身打造的惊天阳谋。
要实现 “洪嘉北奔” 这一庞大计划,绝非李义山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它需要四方势力的核心智囊在不互通消息的情况下,达成一种无形的默契,共同推动事态发展。这四人,便是李义山自己、南疆燕敕王赵炳麾下的谋士纳兰右慈、离阳王朝的帝师元本溪,以及北莽的太平令。四人分属不同阵营,各有立场与诉求,却在 “洪嘉北奔” 这件事上,不知不觉间形成了相互交织的力量,共同将这一计划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方向。
早在徐骁马踏江湖之前,李义山便曾向徐骁提及过 “洪嘉北奔” 的初步构想。彼时,徐骁刚刚率领北凉铁骑为离阳王朝平定了春秋诸国,统一了天下。可天下一统的表象之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那些在春秋战乱中幸存下来的遗民与豪阀,对离阳王朝的统治心存不满,对徐骁这位沾满了春秋诸国鲜血的 “人屠” 更是恨之入骨。他们分散在各地,手握一定的人力与资源,成为了离阳王朝稳定的巨大隐患。如何处理这些春秋遗民,成为了摆在徐骁与李义山面前的难题。
就在此时,徐骁突然放出狠话,声称要血洗西楚子弟,为那些在平定西楚之战中死去的北凉将士报仇雪恨。无独有偶,南疆的燕敕王赵炳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要将南唐的青壮尽数斩杀,以绝后患。这两道看似血腥残暴的命令,瞬间在春秋遗民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惶恐不安,深知以徐骁和赵炳的行事风格,绝非只是口头威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场看似巧合的 “屠杀宣言”,实则是李义山与纳兰右慈精心策划的第一步。
李义山作为徐骁的谋士,深知要推动 “洪嘉北奔”,必须让春秋遗民陷入绝境,让他们在离阳王朝境内无立足之地。而纳兰右慈作为赵炳的智囊,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两人虽分属不同阵营,却有着共同的目标 —— 将这群春秋遗民逼上绝路,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离阳王朝的疆域。于是,他们分别说服自己的主公,发布了那两道足以让春秋遗民胆寒的命令。这一步棋,精准地击中了春秋遗民的恐惧,为后续的迁徙埋下了伏笔。
不过,这场围绕春秋遗民的博弈中,并非只有李义山与纳兰右慈在行动。离阳王朝的帝师元本溪,同样敏锐地察觉到了春秋遗民的威胁。元本溪作为赵家天子的心腹谋士,一生都在为维护离阳王朝的统治、巩固赵家的皇权而谋划。他深知这些春秋遗老心怀异志,若不加以控制,迟早会成为颠覆离阳王朝的导火索。因此,元本溪也开始积极行动,试图将这群不稳定因素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元本溪的想法与李义山、纳兰右慈截然不同。他并不想让春秋遗民离开离阳王朝的版图,而是希望将他们安置在北凉与离阳皇城——太安城之间的中间地带。在他看来,这片区域既远离北凉的势力范围,又处于京城的掌控之下,便于朝廷对春秋遗民进行监视与管理,逐步消化他们的力量,将其转化为维护离阳王朝统治的助力。为了防止春秋遗民向北迁徙进入北莽,元本溪还制定了极为严苛的律令:只要发现有超过十斤的铁器或者匠人流入北莽,当地的官员就要被流放千里。这一律令的出台,意在从根源上切断春秋遗民向北迁徙的可能,将他们牢牢困在离阳王朝境内。
按照元本溪的谋划,他本打算让燕敕王赵炳充当 “驱赶者” 的角色,通过赵炳对南唐遗民的压迫,迫使春秋遗民向北凉方向迁徙。而徐骁则负责在北凉边境 “收口”,将这些迁徙而来的遗民拦截下来,交由朝廷处置。这样一来,既能消除春秋遗民的威胁,又能削弱徐骁与赵炳的势力,可谓一举两得。然而,元本溪的如意算盘,却被徐骁的反常举动彻底打乱。
小主,
当春秋遗民在赵炳的压迫下,纷纷向北逃亡,涌向北凉边境时,徐骁却选择了按兵不动,并没有按照元本溪的设想拦截他们。这一行为让元本溪始料未及。要知道,徐骁作为离阳王朝的北凉王,本应听从朝廷的指令,维护边境的稳定。可他却公然违抗元本溪的谋划,放任春秋遗民继续向北迁徙。元本溪心中虽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徐骁手握北凉三十万铁骑,是离阳王朝抵御北莽的屏障,朝廷根本不敢轻易对徐骁动武,只能眼睁睁看着春秋遗民穿过北凉边境,朝着北莽的方向而去。
不过,元本溪并非没有后手。他早就料到徐骁可能会‘阳奉阴违’,因此在安排徐骁 “收口” 的同时,还特意交待了蓟州的韩家,让他们在北凉边境的另一侧协助拦截春秋遗民。蓟州韩家是离阳王朝的老牌世家,在当地拥有不小的势力,元本溪本以为韩家会忠实执行朝廷的命令。可令他没想到的是,韩家也选择了冷眼旁观,没有对春秋遗民采取任何拦截行动。
韩家的不作为,彻底激怒了元本溪与赵家天子。相较于手握重兵的徐骁,蓟州韩家显然更容易对付。为了杀鸡儆猴,也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朝廷以韩家违抗军令、纵容春秋遗民北迁为由,下令将韩家满门抄斩。一时间,蓟州血流成河,韩家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可即便如此,也无法挽回 “洪嘉北奔” 的局势。经此一事,元本溪精心策划的布局被彻底打破,李义山与纳兰右慈的谋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春秋遗民北迁的浪潮已然形成,势不可挡。
此时,人们才渐渐看清李义山谋划 “洪嘉北奔” 的真正目的。他并非要帮助北莽壮大,而是通过向北莽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北莽的实力,让离阳王朝对北莽产生忌惮。在离阳王朝一统天下后,北凉王徐骁作为离阳大一统的功臣,已然成为了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离阳天子时刻担心徐骁会拥兵自重,威胁赵家的皇权,“兔死狗烹” 的危机始终笼罩在北凉上空。而当北莽的实力得到提升后,离阳王朝便不得不依靠北凉来抵御北莽的威胁,从而不敢轻易对北凉动手,甚至会给予北凉更多的权力与资源,让北凉能够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
在这场 “洪嘉北奔” 的浪潮中,北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大量春秋遗民的涌入,为北莽带来了他们急需的人才与技术。北莽作为一个马背民族,虽然骑兵战力强悍,但在城池建造、兵甲铸造等方面却远远落后于中原。而迁徙而来的春秋遗民中,不乏熟练的匠人。这些匠人将中原先进的城池建造技术带到了北莽,帮助北莽建造起了一座座坚固的城池,让北莽牧民拥有了固定的居住点;同时,他们还将精湛的兵甲铸造技术传授给北莽人,极大地提升了北莽军队的装备水平。北莽的实力因此得到了质的飞跃,成为了离阳王朝最为忌惮的对手。
而北莽之所以会如此乐意接纳这些春秋遗民,背后也离不开太平令的推动。太平令作为北莽的智囊核心,一直致力于策划一场吞并中原的大计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曾隐姓埋名,在中原各地游走,搜集情报,了解中原的风土人情与实力状况。当 “洪嘉北奔” 的趋势初现时,太平令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机遇。他深知这些春秋遗民所带来的技术与人才,将成为北莽崛起的关键。因此,他极力劝说北莽王庭接纳这些北迁的遗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在太平令的推动下,北莽对春秋遗民的接纳态度极为积极,这也进一步加速了 “洪嘉北奔” 的进程。
李义山的这一整套谋划,本质上是一场 “养寇自重” 的阳谋。他深刻地认识到,在离阳王朝一统天下的格局下,北凉的处境极为微妙。一方面,北凉根基未稳,刚刚经历了平定春秋诸国的战争,内部需要时间恢复元气,外部还面临着离阳朝廷的猜忌与打压;另一方面,离阳天下已定,朝廷无需再依赖北凉的军事力量,北凉随时可能面临 “鸟尽弓藏” 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李义山选择通过增强北莽的实力,来改变北凉的处境。
当北莽的实力足以对离阳王朝构成威胁时,离阳朝廷便不得不依靠北凉来抵御北莽,从而不敢轻易对北凉动手。这样一来,北凉、离阳、北莽三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三足鼎立局面。在这种平衡之下,北凉能够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逐步稳固自己的根基,积累实力。这是李义山 “养寇自重” 的第一层考量。
其次,李义山深知北莽作为马背民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骑兵的机动性。他们习惯于在草原上驰骋,来去如风,中原军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打击。而当春秋遗民将城池建造技术带到北莽后,北莽开始大规模建造城池,牧民们有了固定的居住点,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这一变化虽然提升了北莽的综合实力,却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北莽军队的机动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中原军队攻打北莽时,北莽部队为了守护城池,只能选择守城,而无法像以往那样灵活地撤退或迂回作战。在后来的两莽大战中,这一弱点暴露无遗,北莽军队因为受制于城池,多次陷入被动局面,对北莽的军事行动形成了有效的牵制。这是李义山早已预见的结果,也是他 “养寇自重” 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再者,那些北迁的春秋遗民中,有不少曾经是春秋诸国的士兵或将领。他们虽然被迫迁徙到北莽,却始终对离阳王朝心存不满,对徐骁也有着复杂的情感。在两莽大战爆发后,这些身处北莽的春秋遗民,成为了北凉可以利用的力量。他们熟悉北莽的地形与军队情况,在暗中为北凉提供情报,甚至在北莽军队内部埋下伏兵,实施各种计策。在关键的战役中,这些北迁士卒的暗中相助,多次帮助北凉军队扭转战局,对北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南疆的纳兰右慈与赵炳,虽然表面上是在配合李义山推动 “洪嘉北奔”,增强北莽的力量,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私心。赵炳作为离阳王朝的藩王,一直觊觎更高的权力,他希望通过 “洪嘉北奔” 加剧离阳与北莽的矛盾,引发两莽大战。在战争中,他可以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坐收渔翁之利。纳兰右慈则作为赵炳的谋士,全力辅佐赵炳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的参与,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 “洪嘉北奔” 的进程,却也为这场大局增添了更多的变数。
除此之外,“洪嘉北奔” 还在文化层面给北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量春秋遗民的涌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离阳的文化。离阳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礼仪制度等都对北莽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北莽南部地区与中原接壤,受离阳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当地的北莽人开始学习离阳的语言文字,研读离阳的诗词典籍,模仿离阳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习俗。而北莽北部地区,由于远离中原,仍坚守着北莽传统的文化,崇尚武力,以游牧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