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李义山还建议徐骁以 “防备北莽” 为由,向离阳朝廷申请粮草军械。他算准了离阳既想削弱北凉,又怕北凉实力太弱无法抵御北莽,定会批准部分申请。果然,离阳朝廷虽有所犹豫,最终还是拨给了北凉一批粮草和军械,徐骁将这些物资全部用于增强北凉军的实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此外,谋士们还暗中在太安城的朝堂上散布一些对北凉有利的言论。他们通过收买离阳的低级官员、联络同情北凉的老臣等方式,让这些人在朝堂上为北凉说话,强调北凉对抵御北莽的重要性,阻止张巨鹿等人推行过于激进的削藩政策。在他们的努力下,北凉与离阳朝廷虽摩擦不断,却始终没有爆发正面冲突,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北凉军虽在这三年里未直接参与大战,却也丝毫不敢懈怠。北莽一直对北凉虎视眈眈,将北凉视为南下的最大障碍,多次派细作渗透北凉境内,试图打探情报、制造混乱。
徐骁下令加强边境防守,在北凉与北莽交界的地带增设了数十个哨所,每个哨所都配备了精锐的士兵和精良的武器。士兵们日夜巡逻,严密监视着北莽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徐骁还加大了对细作的清查力度,只要发现形迹可疑之人,便会严加审讯,一旦确认是北莽细作,便会严惩不贷。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北莽的细作很难在北凉境内立足,有效阻止了情报的泄露。
小主,
除此之外,徐骁还对北凉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他淘汰了军中的老弱病残,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作战勇猛的士兵补充到军队中;同时,他还提升了将领的选拔标准,注重将领的谋略和实战经验,而非仅仅看重资历。通过整顿,北凉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成为了一支更加精锐、更加团结的军队,确保了徐凤年游历期间,北凉后方稳定无忧。
离阳朝廷也并未闲着。徐凤年拒婚后,张巨鹿等人便迅速调整了策略,将目光投向了陈芝豹。他们认为,陈芝豹与北凉有隙,且手握兵权,若能将其拉拢过来,便能分化北凉内部,为日后削藩创造条件。
于是,离阳朝廷决定将隋珠公主改许配给蜀王陈芝豹。消息传到北凉时,陈芝豹的心情十分复杂 —— 他对隋珠公主并无多少感情,却看重这门婚事背后的政治利益。若能与离阳皇室联姻,他便能获得离阳的支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甚至有机会取代徐凤年,成为北凉的继承者。
此外,张巨鹿等文臣还借机继续推动削藩政策。他们在朝堂上多次上奏,以 “加强中央集权” 为由,要求收回北凉的部分兵权与行政权,比如将北凉的部分军队划归朝廷直接管辖、任命朝廷官员担任北凉的地方长官等。这些提议虽因北凉的反对和部分将领的担忧而未能实施,却也给徐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离阳的步步紧逼,徐骁始终从容应对。当离阳提出收回部分兵权时,他以 “北凉地处边境,常年遭受北莽威胁,需重兵防守,若兵权分散,恐难抵御北莽入侵” 为由,坚决拒绝;当离阳试图干预北凉的行政事务时,他又以 “北凉地处偏远,情况特殊,朝廷官员不熟悉当地情况,恐难以胜任” 为由,将朝廷派来的官员拒之门外。
同时,徐骁还主动与离阳朝廷合作,共同防备北莽。他会定期向离阳汇报北莽的动向,提出联合防御的建议;在北莽入侵其他藩镇时,他还会派少量军队前往支援,以此向朝廷证明北凉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举措,徐骁既展现了北凉的实力,又表明了自己的 “合作态度”,让离阳朝廷找不到对北凉动手的理由,成功维持了北凉的实际独立性。
这三年里,北凉与离阳就像两个实力相当的棋手,在棋盘上你来我往,互有攻防,却始终没有分出胜负。而远在江湖的徐凤年,对此一无所知。他跟着老黄,走过了繁华的江南,也去过荒凉的西北,经历了江湖的险恶,也见识了人间的冷暖。他从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在纷争中坚守本心。
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正在北凉为他撑起一片天,抵御着离阳的压力,压制着内部的异动,等待着他归来,接过北凉的重担。
当徐凤年游历江湖的第三年即将结束时,北凉的风依旧呼啸,却比以往多了几分平静。徐骁站在北凉王府的书房内,望着窗外的夕阳,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期待 ——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即将归来,北凉的未来,也将迎来新的篇章。而离阳朝廷与北凉的博弈,也将在徐凤年归来后,进入新的阶段,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
正所谓:
凤年拒婚触皇纲,徐骁借故流放忙。
六千里路江湖去,书信致阳表衷肠。
自称愿迎公主至,无奈子顽劝不张。
离阳接信无计施,此事只得暂收场。
转眼三载光阴过,徐骁筹谋为北凉。
内防芝豹藏异心,重用提防两相商。
外对离阳与北莽,共与义山议良方。
细作清查固边境,整军强兵守四方。
三年布局成效显,北凉安稳日愈强。
静待凤年归故里,再续王朝新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