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江南双线藏深意 太安遇事柳生衅

张巨鹿站在原地,看着徐骁远去的背影,手中的折扇 “啪” 地一声合上。他怎么也没想到,徐骁竟然能忍下这口气。这份定力,让他心底多了几分忌惮 —— 看来,想要扳倒这位北凉王,比他想象中要难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踏入离阳皇宫的那一刻,徐骁便感受到了空气中的压抑。宫道两旁的禁军个个手持长枪,目光警惕地盯着他,仿佛他不是来议事的藩王,而是即将被审判的犯人。引路的太监脚步匆匆,一路上没有说一句话,直到将他带到养心殿外,才停下脚步,压低声音道:“王爷稍等,陛下龙体违和,不便见客,特命奴才传出口谕。”

徐骁站在殿外,抬头望着养心殿的匾额,心中了然。赵惇这是在避而不见,想用这种方式打压他的气焰,更想通过太监的口谕,试探他的底线。

不多时,太监捧着一道明黄色的锦缎,缓缓念道:“陛下问,北凉近年招兵买马,军饷开支日益增多,不知北凉王可有缩减军备之意?”

徐骁躬身答道:“北凉地处边境,北有柔然虎视眈眈,西有西蜀蠢蠢欲动,若此时缩减军备,恐难守住国门。臣愿向陛下保证,北凉军队只守不攻,绝不为离阳惹祸。”

太监又念:“陛下又问,徐凤年已成年,若将来继承北凉,不知北凉王可有教他收敛锋芒,多向朝廷尽忠之意?”

“犬子顽劣,臣自会严加管教,让他明白君臣之礼,绝不敢有半分逾越。” 徐骁的声音依旧平静,没有半分退让。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里,太监接连传了五道口谕,从北凉的军备、赋税,到徐凤年的言行、北凉将领的动向,每一个问题都直指 “北凉是否忠心”,每一次试探都藏着赵惇对北凉的猜忌。徐骁始终躬身作答,既不卑不亢,也不轻易许诺,让赵惇找不到任何发难的理由。

直到太监传完最后一道口谕,徐骁才缓缓直起身,看着养心殿的大门,沉声道:“烦请公公回禀陛下,臣愿辞去上柱国之职,只求陛下赐北凉王位世袭罔替,让北凉能安心守好西北边境,为离阳护好门户。”

养心殿内,赵惇听到回报,手中的玉如意 “啪” 地一声掉落在案几上。他沉默了良久,目光落在案几上那份迟迟未发的 “世袭罔替” 旨意上。他知道,徐骁这是在让步 —— 辞去上柱国之职,意味着北凉失去了在朝堂上的一部分话语权,也意味着徐骁向皇权低头。可若是不同意,徐骁孤身赴京却空手而归,北凉上下必定不满,一旦激起兵变,离阳未必能应付得了北凉的三十万铁骑。

权衡再三,赵惇终是叹了口气,对着殿外道:“传朕旨意,准北凉王所请,赐北凉王位世袭罔替,即日起生效。”

当那道明黄色的旨意递到徐骁手中时,夕阳正透过养心殿的窗棂洒进来,落在 “世袭罔替” 四个字上,泛着刺眼的光。徐骁捧着旨意,手指微微颤抖 —— 为了这道旨意,他忍了张巨鹿的挑衅,受了赵惇的百般试探,甚至辞去了伴随自己多年的上柱国之职。这张薄薄的纸页上,仿佛还残留着十七年前吴素的血迹,承载着北凉三十万将士的期盼,更沉淀着离阳皇室与北凉数十年博弈的沉重。

他缓缓躬身,对着养心殿的方向行了一礼,然后转身走出皇宫。宫墙外,夕阳正缓缓落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远处的北凉,正等着他带回这份迟来的承诺,而徐凤年的未来,也将从这一刻开始,与整个北凉紧密相连。

————————————————

正所谓:

北凉王爷心思细,为子世袭早布局。

凤年再游江湖去,护卫阵容超给力。

前有剑神淳罡立,谁敢轻易来相欺。

安排妥当心稍定,孤身要往太安去。

临行王府需人镇,禄山忠勇最合心。

叮嘱鹞鹰传剑穗,骑兵速往青州奔。

六个义子选其一,只为徐家根基稳。

一切安置无牵挂,策马皇城方向引。

太安城外遇首辅,巨鹿心思不简单。

当年吴素常歇处,柳树被砍要发难。

徐骁下马忆旧景,突见断柳送面前。

满城目光皆注视,看他如何来应变。

谁料王爷沉住气,不怒不反击自敛。

平静入城去上朝,心中自有丘壑显。

皇帝称病避面谈,几番周旋终有断。

辞去柱国卸王位,换得世袭遂心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