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着鹅毛大雪,掠过苍茫的离阳幽州的边境。徐骁身披老旧铠甲,胯下黑马踏雪无声,身后一万大雪龙骑军甲胄映着寒光,如一道黑色铁流涌向幽州。此行他只为一人 —— 离阳两淮节度使蔡楠,以及其麾下六万精锐。
当蔡楠率领六万大军列阵迎候时,那场震动边境的跪拜骤然发生。在看见这个人人口中的‘人屠’徐骁,蔡楠瞬间被震慑到六神无主,鬼使神差的跪向徐骁,身后的六万离阳甲士看见统帅都这样,于是在一声‘拜见大将军’的口号声中弃械跪地,甲叶碰撞的脆响混着风雪声,在旷野中绵延不绝。蔡楠为首,额头贴在冰冷的雪地里,不敢抬头直视徐骁那双看透沙场的眼睛。没有刀光剑影,仅靠北凉王数十年征战积累的威慑,蔡楠便在沉默中领命,率六万大军退回幽州境内。
朔风裹着雪粒子,狠狠砸在大雪龙骑军的玄铁铠甲上,溅起细碎的冰花。徐骁勒住胯下的 “乌云踏雪”,黑马打了个响鼻,前蹄在雪地里刨出浅坑。他抬手拢了拢玄黑大氅的领口,目光扫过身后整齐列阵的一万龙骑 —— 甲胄上的积雪未及清扫,却无一人擅自挪动,长枪斜指地面,枪尖凝着寒光,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黑色壁垒。
“回撤。” 徐骁的声音不高,却穿透风雪,清晰传到每一名骑士耳中。没有多余的号令,龙骑军如同潮水般缓缓转身,马蹄踏在积雪覆盖的官道上,发出沉闷而整齐的 “咯吱” 声,与风声交织在一起,渐渐远离幽州边境。方才蔡楠率六万离阳精锐跪拜的场景仍在眼前,甲叶碰撞的脆响、士兵压抑的呼吸声,还有蔡楠额头抵在雪地里那副恭顺又惶恐的模样,都成了北凉威慑力的最好注脚。
可徐骁脸上没有半分得意。他深知,这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不过是北凉漫长困境中的一次喘息。马蹄声中,他闭目沉思,脑海里浮现出北凉如今的处境:南面,离阳朝廷的猜忌从未停歇,皇帝忌惮北凉手握重兵,以宰辅张巨鹿为首的朝中大臣更是频频上奏,明确的要求削弱北凉兵权甚至是削藩;北面,北莽铁骑常年盘踞在边境线外,号称百万的骑兵如同饿狼般盯着北凉的土地,稍有松懈便可能挥师南下。腹背受敌的压力,如同一块巨石,日夜压在他这位北凉王的心头。
回到北凉王府时,天已擦黑。府门前的石狮子被积雪覆盖,只露出模糊的轮廓。徐骁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迎上来的仆从,径直走向议事厅。厅内早已点燃炭火,暖意融融,可他刚坐下,便有斥候匆匆来报,说北莽边境又有异动,数千骑兵在界碑附近徘徊。徐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声道:“传令给燕文鸾,让他率部加强巡逻,若北莽骑兵越界,不必请示,直接驱离。” 斥候领命而去,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眼神愈发深邃 —— 稳定了离阳的挑衅,还需应对北莽的威胁,北凉的安稳,从来都是靠铁与血守住的。
处理完边境的紧急事务,徐骁终于得了片刻空闲。他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却没能驱散他心中的忧虑。目光落在桌案上那份早已泛黄的名单上,姚简、叶熙真的名字被红笔圈出,又划上了一道斜线 —— 这两位曾跟随他征战多年的义子,因刺杀徐凤年被他亲手赐死,此事虽已过去数月,却像一根刺,时时提醒他北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而如今,最让他放心不下的,便是义子之首 —— 陈芝豹。徐骁手指摩挲着桌沿,脑海里浮现出陈芝豹的模样:一身白袍,枪法卓绝,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北凉军中半数将领都曾是他的部下,威望甚至隐隐有超越自己的趋势。姚简、叶熙真之事后,陈芝豹在军中的话语权更重,这让徐骁不得不心生警惕 —— 他可以容忍陈芝豹有才,却绝不能容忍他有觊觎北凉王位的野心。
三日后,徐骁在书房召见陈芝豹。彼时陈芝豹刚从边境巡查回来,身上还带着风雪的气息,他躬身行礼:“义父。” 徐骁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示意他坐下,随后慢悠悠地开口:“芝豹啊,这些年你为北凉立下不少功劳,军中将士对你也十分信服。我年纪大了,有时候难免力不从心,你说,若是有一天我不在了,北凉交给谁打理,才能让将士安心、百姓安稳?”
陈芝豹心中一动,瞬间便明白了义父的用意。他垂首道:“义父春秋大战时便威震天下,如今虽已年迈,仍是北凉的定海神针。况且世子殿下天资聪颖,日后继承王位,必然能带领北凉走向兴盛。世袭罔替乃天道,芝豹不过是北凉的一名将领,只愿为北凉征战沙场,绝不敢有半分僭越之念。” 徐骁看着他恭顺的模样,嘴角微微上扬,却没再多说,只聊了些边境的军务,便让他退下了。
又过了半月,徐骁再次召见陈芝豹。这次,他直接将一份北凉军防部署图放在桌上,指着图上的关键据点说:“这些地方都是北凉的咽喉要地,你觉得谁来驻守最合适?若是让你统筹全局,你会如何安排?”
小主,
陈芝豹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态,语气坚定:“军防部署关乎北凉安危,应由义父定夺。芝豹只需听从号令,守护好北凉的每一寸土地,不敢妄议全局。”
徐骁当着他的面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可待陈芝豹离开书房,他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眼神变得冰冷。他走到窗边,望着陈芝豹离去的背影,低声自语:“两次试探,都滴水不漏,可你眼底的野心,却骗不了我。” 当晚,徐骁便召集心腹将领,秘密下达调令:将陈芝豹麾下的两名得力副将调往边境小城,又把他手中掌控的部分骑兵划归到其他将领麾下。一系列调防不动声色,却在无形中削弱了陈芝豹的兵权,为徐凤年日后接手北凉扫清障碍。
削弱陈芝豹兵权的同时,徐骁也在为北凉的未来寻找更坚实的保障。他深知,仅凭北凉现有的兵力,想要长期对抗离阳朝廷和北莽铁骑,并非长久之计。思来想去,他将目光投向了墨家机关术 —— 墨家擅长制造各种精巧的器械,若是能将其用于军事,打造出超越时代的武器,北凉便能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
北凉王府深处,有一处隐秘的墨家工坊,平日里由专人看守,禁止任何人靠近。这日,徐骁亲自来到工坊,工坊内灯火通明,数十名墨家工匠正围着一张巨大的图纸忙碌。见徐骁到来,工匠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徐骁摆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自己则走到图纸前,仔细查看起来。
图纸上画的正是 “襄樊炮” 的设计图,炮身粗壮,炮口呈喇叭状,旁边还标注着详细的尺寸和零件结构图。墨家钜子墨老上前一步,解释道:“大将军,这‘襄樊炮’采用精铁铸造,炮身可承受巨大的火药冲击力,射程可达三里,若装填碎石弹,一次发射便能击杀数十名敌军。只是铸造过程极为复杂,所需材料也十分稀缺,目前还在试验阶段。”
徐骁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材料的事我来解决,你们只管专心研发。所需的银两、工匠,只要北凉有,便绝不会亏待你们。” 他深知,这 “襄樊炮” 关乎北凉的未来,哪怕耗费再多的人力物力,也必须成功。随后,他又下达密令,从北凉的军饷中抽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墨家工坊的研发,还从各地征召了数百名技艺精湛的铁匠,补充到工坊中。
此后,徐骁时常会来到墨家工坊,查看 “襄樊炮” 的研发进度。每当看到工匠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炮身的铸造逐渐成型,他心中的底气便多了一分。他知道,这门火炮不仅是对抗敌人的武器,更是保护徐凤年的屏障 —— 有了 “襄樊炮”,日后徐凤年继承北凉王位,面对离阳朝廷的施压和北莽铁骑的入侵,便能多一分胜算,北凉的根基也能更加稳固。
这日午后,徐骁处理完公务,在书房里小憩。窗外的雪花渐渐停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的卷宗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靠在太师椅上,双眼微闭,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 连日来的操劳,让这位年迈的北凉王有些力不从心。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亲卫轻轻的脚步声,随后便是恭敬的禀报:“大将军,探子来报,世子不日便返回北凉。” 徐骁猛地睁开眼,眼中的倦容瞬间消散,他坐直身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消息可靠吗?世子如今在何处?” 亲卫回道:“探子已确认过,世子目前已离开江南,正快马加鞭赶回北凉,预计三日内便能抵达王府。”
徐骁点了点头,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徐凤年自离开北凉后,便一直在外游历,如今终于要回来了,这让他既欣慰又期待。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便径直往听潮亭而去 —— 他要将这个消息告诉李义山,顺便问问 “洪嘉北奔” 的进度。
听潮亭坐落在王府的湖心岛上,四周环水,亭内布置简洁,只有一张石桌和几把石椅。李义山早已在亭中煮好茶,见徐骁进来,笑着推过一杯温热的茶水:“看你这急匆匆的模样,想必是有好消息吧?是为凤年回来的事?” 徐骁接过茶杯,一饮而尽,随后在石椅上坐下,点头道:“没错,探子来报,凤年十日内便能回到北凉。我今日来,是想问问你,‘洪嘉北奔’的进度如何了?”
“洪嘉北奔” 是李义山之前提出的计划,旨在将北莽境内的部分汉人百姓迁徙到北凉,既能增强北凉的人口和劳动力,又能削弱北莽的实力,为徐凤年日后对抗北莽埋下伏笔。李义山捻着胡须,目光落在窗外的湖面上,缓缓说道:“按计划,还需两三年方能完成。如今北莽境内的汉人百姓已开始秘密集结,我们安排的暗线也在暗中协助,只要不出现意外,待迁徙完成,北凉的实力便能提升一大截。”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届时凤年已是北凉王,有了这些迁徙而来的百姓,北凉的粮食产量和兵源都能得到补充,再加上墨家工坊研发的‘襄樊炮’,外部的压力会小上许多。” 徐骁闻言,紧绷的肩头终于放松,他从怀中取出一个酒壶,倒了两杯酒,将其中一杯递给李义山:“多亏有你,不然我这北凉王,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支撑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义山接过酒杯,与徐骁轻轻一碰,笑道:“我们二人相识数十年,早已是生死与共的兄弟,支撑北凉,本就是我应尽之事。” 两人就着一壶温酒,从边境局势聊到徐凤年的成长,从 “洪嘉北奔” 的细节聊到墨家工坊的研发,话题不断。不知不觉间,夜色漫进了听潮亭,亭内的烛火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直到月上中天,徐骁才起身告辞,李义山送他到亭外,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欣慰 —— 北凉的未来,终于有了盼头。
……